“熱了能乘涼、冷了能取暖、渴了能喝水、累了能休息,還能幫助找工作,在這里,勞動者能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溫度。”海港區“零工驛站”海濱路站負責人王言午說。
這間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內,空調、飲水機、急救箱、桌椅等配備齊全,電子屏上招聘信息實時滾動,不時有求職者前來咨詢。我市在交通便利處設立“零工驛站”,將服務送到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快遞小哥等戶外勞動者和求職者身邊。“類似的零工驛站,海港區已經建成137個,全市共有273個。”市勞動就業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偉介紹。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市始終將就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打出“穩崗、擴崗、提技能”政策組合拳。截至6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三項核心指標均超時序進度,為港城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穩崗返還“免申即享”
真金白銀兜牢底線
“438萬,這是一顆企業穩崗的定心丸,我們領取穩崗返還資金后,可以用于繳納社會保險費、職工生活補助、轉崗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從而穩定就業崗位和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支出,促進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中心社會保障業務部部長張濤說,“過去層層申報,材料堆積如山,如今賬戶確認,補貼即達,我們真切觸摸到了政策的溫度。”
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嚴峻形勢下頂住壓力,未裁員一人,社保繳納分毫不差。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確認后,該企業符合穩崗返還條件,依托大數據平臺的“免申即享”機制,無需煩瑣申請,438萬元返還資金直達企業賬戶。
今年,我市繼續推行穩崗返還“免申即享”經辦模式,創新建立“電話直聯+微信平臺”雙線溝通機制,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為確保政策精準落地,專門設立穩崗返還政策咨詢專線,開展“一對一”政策宣講,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我們采取‘數據比對、精準測算、系統審核、社銀發放、及時到賬’的方式,定向直發穩崗返還資金,參保企業無須申請、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政策紅利。”市社會保險事業服務中心失業工傷保險業務審核部負責人楊洋說,這個經辦模式的推行,得益于打通數據壁壘、重塑服務流程的堅實工作,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零材料、零跑腿”直達企業賬戶。
穩崗返還是預防失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企業承擔穩定就業崗位社會責任的一種激勵,它如一場及時雨,潤澤港城萬千企業。6月27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2025年度首批次穩崗返還資金發放工作,為1730家企業注入3627.62萬元“穩崗活水”,惠及職工8.94萬人。資金活水精準滴灌,兜住、兜準、兜牢港城千家萬戶民生底線。
訪企擴崗廣泛發動
區域協同拓寬“就業路”
需求側訪企擴崗,供給側廣泛發動。截至6月,市人社系統發動164名人社服務專員進社區、進廠區、進園區,共征集就業崗位2.2萬個,為1200多家企業建立服務清單和對接機制,并會同民政、總工會、殘聯、婦聯等部門走訪了解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殘疾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的就業狀態、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對有就業意愿的人員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
今年45歲的張景陽曾在外地某機械廠工作,回秦后苦于不會操作數控設備,求職屢屢碰壁。“數控機床?摸都沒摸過……”走訪中,市人社局服務專員把張景陽的話記在心里,立即對接本地裝備制造企業的“急缺崗位清單”,精準匹配,并安排他進入秦皇島技師學院學習。經過培訓結業后,張景陽已穩定上崗,月收入較之前提高近40%。
“在加強就業崗位供給工作中,我們主要采取深挖企業就業潛力、加大政策性就業崗位供給、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等3項措施。”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與農民工工作科科長程雪說。
企業和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陣地就建在哪里。這個夏天,秦皇島市零工市場采取“線上+線下”的模式,讓勞動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取便捷、多元的公共就業服務。
盧龍縣近日舉行了“她力量職未來”女性專場招聘會,全職寶媽陳靜在“智享平臺”小程序看到“急招懂育兒、會生活的本地內容編輯,居家辦公優先,要求‘挖掘遛娃寶地,文字有煙火氣’。”她點開鏈接,選取了自寫短文點擊發送,“發送鍵按下不到半小時,企業HR就回復說視頻聊一下,我們談得不錯,試稿成功,沒想到,當媽攢的經驗,真能在云端換成薪水。”
為暢通就業渠道,我市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想方設法為百姓找工作,人社服務專員進企業、進社區征集和推薦崗位,今年累計舉辦102場次招聘活動,線上線下齊發力,達成就業意向萬余人次。
擴崗不僅深耕本地,更延伸至京津。“秦學有為 島演未來”高校畢業生專場共匯聚了來自京津冀的280余家優質企業,提供1.35萬個就業崗位,達成就業意向3100人次。這些崗位涵蓋生命健康、新型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崗位豐富選擇多,真心為咱的就業服務點個贊。”已通過招聘活動順利找到工作的燕山大學畢業生劉濤說。
市勞務協作服務中心主任王劍介紹,通過深化與京津勞務協作機制,技能人才定向輸送高效運轉。今年三地聯動舉辦了多場線上線下招聘會,精心征集崗位8000余個,為勞動者開辟了更廣闊的京津冀就業通途。
課堂連職場提技能
學校加企業共育才
“技多不壓身,飯碗端得穩,無人機操控與維修,這可是新興技術崗位,學成后能夠快速就業。”聽說青龍職教中心2025年秋季將招收無人機操作與維修專業學生45人,專科畢業后從事機械作業的小伙兒關子強準備報考,再學一門新技術。
今年5月,西安天翼智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青龍職教中心深度聯動,通過師資專項培訓與無人機教學設備捐贈,共建學習基地,目前,企業工程師已圍繞理論筑基、拆裝試飛、故障維修、仿真模擬等方面,為學校教師進行了專項培訓。
磨亮技藝這把鑰匙,自有萬千門戶為你敞開。
我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化身“匠才熔爐”,以“訂單式”“冠名式”培訓為突破口,聯合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12所院校,構筑“院校培訓、政府塑形、企業招聘”三位一體培育閉環。2025年上半年,僅電氣自動化專業大類的畢業生,基地就已為企業輸送1041名技術新銳,企業留用率超80%。
“校企合作按照企業崗位需求定制課程,將行業標準融入課程資源,學生掌握實用技能并同步職業素養,實現‘畢業即上崗’。”秦皇島技師學院招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閆立勇說,“近兩年,學院‘廠中校+校中廠’雙軌融合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畢業生雙證(學歷+職業資格)獲取率達98%,為本地企業輸送了超1000名高技能人才,幫助企業節約生產成本800余萬元。”
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科負責人王紅亮介紹說:“我市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全市6所技工院校合作企業200余家,并與市總工會、教育局聯合創建了‘工匠學院’,學生技能及適應企業能力明顯提升,企業滿意度達98.5%。”
當前,秦皇島以穩崗固本、以擴崗開源、以提技強基,一套“組合拳”打得精準有力。未來,聚焦產教融合、強化技能培訓、優化就業服務的腳步將更加堅定,讓每一個奮斗的身影都能在港城大地上找到綻放的舞臺,這既是承諾,更是這座海濱城市溫暖而堅實的底色。
“姜姨,下房院里的紙箱堆著有安全隱患,改造馬上到您家,得抓緊清理啦!”
編輯:王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