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春煒
1940年,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進駐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1945年底離開,不僅書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更與赤岸村的“房東”們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

張五連的爺爺張茂德主動把自家的房子騰出來給八路軍住。圖為張五連和他的兒子張維科在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舊址。
1945年清明節后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涉縣赤岸村的張老漢挑著水桶,踏著晨露來到村東的南瓜地,躬腰查看剛長出的秧苗。眼前的景象讓老漢愣住了——壟溝濕漉漉泛著水光,嫩綠的葉片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奇怪了!昨天我明明沒澆水啊……”他蹲下身,捻了捻泥土,分明是剛澆透的濕潤。
這樣讓他意外的事已不是頭一回了。大雨過后,他急著去排水,卻發現壟邊新掘了引水溝,積水已被疏導走;到了鋤草日子,他扛著鋤頭過去,雜草被拔得干干凈凈……
“莫非老天爺憐惜俺老兩口,派了‘田螺姑娘’來幫忙?”張老漢嘬著旱煙袋嘀咕。兒子參加八路軍在前線打仗,老伴病弱在床,這幾分薄田是全家的指望。可這背后的幫手,究竟是誰呢?
“田螺姑娘”原來是咱八路軍娃子啊
張老漢名叫張二貴,那年清明后的一天,張二貴在村邊挖南瓜溝,累得大汗淋漓。劉伯承師長和鄧小平政委帶著兩個小戰士路過。鄧政委停下腳步,關切地問:“老鄉,這么大年紀了,干這重活,兒子呢?”“兒子打鬼子去了!”張二貴抹了把汗回答。看著老人疲憊的樣子,幾個人沒再多問,挽起袖子就幫著干起來。沒多會兒,一條四五丈長的南瓜溝就挖成了,接著又種南瓜籽兒。日頭爬上山尖時,南瓜就全種好了。
因為是“八路軍種的南瓜”,張二貴格外上心。然而,澆水、除草……總有人趕在他前頭干了活兒,張二貴心里直納悶。
在一個該追肥的清晨,張二貴特意起了個大早,擔著糞往地里趕。晨光熹微中,遠遠就望見地里晃動著兩個人影。他悄悄走近——哎喲!這不就是那天跟在劉師長、鄧政委身后的那兩個小戰士嗎?他們正彎著腰,仔細地給南瓜秧施肥呢!
“原來這‘田螺姑娘’就是咱穿軍裝的八路軍娃子啊!”張二貴心頭一熱,話都哽在了喉嚨里。他想,啥樣的隊伍能對老百姓這樣?這才是咱自家的兵!
家家是房東,戶戶住八路
南瓜熟了,張二貴挑了最大最好的送到司令部。可去了幾趟,戰士們堅決不收:“八路軍的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要送,等劉師長、鄧政委回來應了再送。”
“村里很多老人都知道南瓜溝這碼事。”2025年7月14日,走在赤岸村的田埂上,赤岸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魁講起這段往事依然十分動情:直到八路軍第129師開拔離開赤岸,南瓜也沒送出去,這也成了張老漢一輩子的念想。
赤岸村村民都是聽著老輩人講八路軍第129師的故事長大的。那時,赤岸村800多口人,騰出了660多間房給將士們。“家家是房東,戶戶住八路,同吃同住,那份情誼深得很。”張海魁說。

張五連和他的兒子張維科回到老院。
“這是劉伯承師長的宿辦室,那間東房是鄧小平政委的,我爺爺他們住這兩間房……”今年79歲的張五連老人在兒子張維科的攙扶下,指著自家老院子的各個房間說著。
1940年,八路軍第129師剛到赤岸村,張五連的爺爺張茂德主動把自家的房子騰出來給八路軍住。張家地勢高、房子多,至1945年底離開前,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一直在這個老院居住。院子隔壁是張家祠堂,當時是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
自從八路軍住進了張家院,小院和以前不一樣了。天不亮,院子就被戰士們打掃得干干凈凈,水缸里的水也滿滿當當……
今年69歲的赤岸村村民郭永海也常聽姑姑郭玲娥講小時候和八路軍同住的那段歲月。“我姑那時還小,鄧小平夫人卓琳就住在我爺爺奶奶家。她給我姑剪發,還送她書包、紙筆,勸我爺送姑姑上學,空閑時還教她識字。”郭永海說,那時候興纏腳,是卓琳同志勸通了爺爺奶奶,姑姑才沒受那份罪。
水流南山頭
八路軍第129師的將士們在赤岸村駐扎近六年。在這里,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運籌帷幄,指揮了大小戰役無數,抗擊殲滅了42萬名日偽軍,收復了198座縣城,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同時,幫助根據地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帶著鄉親們開出漳南大渠。
1942年到1943年,涉縣遭受罕見自然災害,靠天吃飯的老百姓幾乎顆粒無收。清漳河流經境內,卻因無渠引水,百姓只能望水興嘆。郭永海曾聽姑姑講,有一天,她去遠處河邊洗衣,路上遇見劉伯承師長。劉師長指著河水跟她說:“以后開了渠,洗衣服就不用跑這么遠嘍。”

今年69歲的赤岸村村民郭永海也常聽姑姑講她小時候和八路軍同住的那段歲月。
“把漳河水引上山,那時多難啊!”郭永海說。1943年2月,八路軍真帶著鄉親們干了起來。為解決技術難題,還專門請來石匠幫忙鑿洞。劉伯承和鄧小平多次來到工地上,與民工們一道抬石頭、壘石堰,與施工人員一起商議解決修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苦干14個月,清漳河穿石度谷,躍上太行山,蜿蜒20多里,澆灌八村3500多畝旱地。1944年4月,漳南大渠終于通水了!
通水那天,鄉親們歡天喜地涌向渠邊。清水淌過干裂的土地,人們眼眶也濕潤了。“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質樸的歌謠在山間傳唱開來。
“直到今天,周圍十幾個村,仍靠著這渠水澆地哩。”郭永海望著依舊奔流的渠水,話語里滿是感恩。當年的“救命渠”,經多次延伸擴建,灌溉面積達到了2.3萬畝,成為滋養一方的“幸福渠”。
今日赤岸村
八方游客進赤岸

赤岸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魁說,赤岸村村民都是聽著老輩人講八路軍第129師的故事長大的。
八十年光陰流轉,硝煙散盡,山河巨變。
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舊址的青磚小院,游客絡繹不絕。院內,1941年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親手栽下的紫荊與丁香,歷經風雨,枝干遒勁,樹冠如傘。張五連在兒子張維科的陪同下,站在樹下,向圍攏的游客講述著當年的故事。游客們凝神靜聽,感受著歷史的厚重:“以前只在書本上知道這段歷史,今天站在這里,觸摸著當年的痕跡,才真切體會到先輩們的不易和今天幸福的珍貴”“這趟紅色之旅,讓我深刻領會了先輩浴血奮戰的精神力量”“沒想到歷史這么鮮活,革命精神的力量如此震撼人心”……
走出司令部舊址,游客們還會前往村后的將軍嶺。嶺上松柏蒼翠,劉伯承、徐向前、李達等八路軍第129師將帥和眾多英烈長眠于此。劉伯承元帥紀念亭巍然矗立,雕像與紀念碑靜靜守望著如今欣欣向榮的村莊。
昔日的荒灘之上,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排列成片;蘋果、桃等采摘園里,果實累累;紅色主題餐廳、赤水田岸農旅產業園、連心巷等特色旅游項目人氣十足……這些紅綠交融的產業圖景,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讓赤岸村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紅色熱土,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過去是‘九千將士進涉縣’,如今是‘八方游客進赤岸’!”站在村口廣場,望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張海魁自豪地說,紅色的精神根脈,已化作鄉村全面振興路上最堅實的基石,帶動赤岸村的文旅產業不斷發展。未來,赤岸村還將在八路軍第129師紀念館附近建設一萬平方米的商業步行街,進一步完善紅色景區服務功能。
夕陽西下,丁香樹影映在司令部青磚墻上。南瓜溝的傳說、漳南渠的碧水、紫荊樹的年輪,與采摘園的笑語、民宿院的炊煙交織成曲。這悠揚的和聲里,有血火淬煉的赤誠,也有青山不負的安寧與希望。

策劃:劉成群
監制:張文君 梁海濤
統籌:張洪杰 楊佳薇
審核:陳紅梅 劉麗普 曹青
編導:李春煒 孫玉 魯雅琦
攝制:周國梁 于在洋 劉天宇 馮鈺嬌
插畫:趙燕杰 王悅
旁白:趙仕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