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代晴 孫欣宇
今年夏天,南大港濕地呈現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蒼鷺盤旋、白鹡鸰覓食、鳳頭??在土埂上小憩。濕地保護區工作人員欣喜地發現,鳥類種群數量和種類均呈現喜人增長,尤其幼鳥成活率顯著攀升。萬千飛羽在此安然“安家”,儼然化身為生機勃勃的“鳥類幼兒園”。
被譽為“京津南花園”的滄州南大港濕地,草甸、沼澤與水體交織,構成環渤海生態區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總面積達7500公頃的候鳥棲息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關鍵驛站與珍稀水鳥的繁育天堂。然而,生態系統的完整并非天賜,而是源于持續不懈地修復與守護。
南大港濕地航拍。通訊員 董學良 攝
近年來,南大港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手術:退養還濕,讓土地重歸自然呼吸;水系連通,疏浚河道15.5公里;生態補水,滋養濕地血脈。2020年至2022年,北部養殖池塘經微地形整理、灘面營造,108.8公頃濕地重獲新生,此項目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2023年至2024年,持續開展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再添佳績——退養還濕200公頃,3000公頃濕地重煥生機。水更清了,植被更密了,鳥兒的家園正被精心修復。
“現在南大港濕地有老輩兒時的模樣了,你看那邊的大鴇,在我小時候是濕地里的‘稀罕客’,現在都是濕地里的‘常駐民’了,近幾年在濕地還能看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呢。”濕地巡護員沈明俊提到南大港濕地近年來的變化,臉上寫滿了自豪。
在鳥類監測領域,一場智能轉型同樣悄然發生。濕地巡護員曾需在野外連續蹲守數日,才能將粗略的鳥類信息傳遞給專家分析。如今,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上的“AI識鳥監控”正在改變這一圖景——鏡頭捕捉到的每一只鳥,頭頂都實時顯示著AI算法判定的識別數值。這個“AI大腦”融合鳥類數據庫與智能算法,瞬間解析鳥類影像與聲紋,無論品種、外貌或習性,皆在分秒間精準鎖定。“在候鳥遷徙高峰的時候,‘AI技術+人工巡護’的創新模式,大幅提升了監測效率與準確性,為候鳥安全撐起智能防護傘。”南大港產業園文化和旅游局的張景興在中控室熟練地操控著“AI識鳥監控”。
南大港濕地航拍。通訊員 劉洪睿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提出已有二十載。南大港濕地的蛻變,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注腳——當退養還濕的池塘重泛清波,當智能之眼無聲守護萬千飛羽,生態保護與科技賦能的雙翼共振,將昔日的自然饋贈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濕地無言,飛鳥作證。科技為生態護航,修復為生命筑巢。南大港濕地的鳥鳴聲聲,匯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交響,在渤海之濱持續回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