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內,有兩家企業僅用三個月時間,與雄安從“初相識”到“常相伴”——以隱私計算與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洞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初把“家”從北京搬到雄安;去年12月第一次來訪雄安的華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3個月后便將10人的核心團隊從南京遷至雄安。
為什么來雄安?兩家企業負責人給出了同樣的理由:未來之城的吸引力,激發創新的合力。當持續進化的AI技術遇上未來之城超大規模數字試驗場,不斷涌現的新場景、持續增加的新平臺與“我懂你”的新政策,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鏈條的形成。
如果說企業與雄安的“初相識”看的是吸引力,那么大家“常相伴”則要靠合力與潛力。
毋庸置疑,作為一座拔節生長的新城,雄安新區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極具吸引力,這首先體現在物理空間的聚合上。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作為專業主題園區,將算法開發、算力支撐、場景應用等創新要素濃縮在方寸之間。如今,同入駐雄安人工智能產業園的洞見科技與華清智言,不出樓就能緊密開展交流與合作。這種“上下樓”“門對門”的便捷,讓技術方案能在數日內完成對接驗證,而傳統模式下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
政策紅利的高效轉化,為企業提供了成長加速度?!昂芏嘣谄渌鞘行枰肽陮徟牧鞒蹋@里3個月就能完成?!倍匆娍萍紕撌既?、董事長姚明舉例,公司正在推進的可信數據流轉和密態計算芯片相關技術攻關與場景實踐,從去年年底與雄安新區相關單位接觸,到最終完成立項僅用時7個月,這在過去不可想象。將政策紅利高效轉化為商業效率,成為雄安吸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高能級平臺的搭建,為生態繁榮架設了躍升階梯。6月揭牌的雄安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由雄安新區與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領銜的交叉信息研究院、張亞勤院士領銜的智能產業研究院共同建設,創建“1+6”公共研發平臺,即1個人才實訓平臺與具身智能、智能駕駛等6個方向的實驗室;雄安腦科學與認知智能研究院、雄安醫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雄安宣武醫院醫療人工智能聯合創新實驗室、雄安數字城市創新研究院以及氣象感知融合創新實驗室等多個共建平臺啟動建設,為人工智能企業落地新區打下堅實基礎。這些平臺如磁石般吸引60余家企業落戶,一條覆蓋基礎層至應用層的人工智能全棧生態鏈逐漸形成。
開放場景的牽引,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不久前,雄安新區組織開展機器人應用場景示范項目申報工作,該項目采取“雙向”獎勵制度。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下,不少落戶新區的人工智能企業開始探索全新領域。
從一見鐘情的“雄安印象”,到政策賦能的“雄安效率”,再到產業生態搭建的“雄安磁場”,這座拔節生長的城市,正在將吸引力轉變為發展合力,邀請更多創業者共同挖掘未來之城的無限潛力。(曹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