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早,雨后的南大港濕地,水草豐美,碧空如洗。茂密的蘆葦叢中,一個頭戴遮陽帽的人靜靜站立,他手中的長焦鏡頭在晨光中泛出金屬光澤。
8月6日,劉全盛在南大港濕地拍鳥。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攝
“噓!別驚了鳥兒!”見記者靠近,他小聲提醒。
向前望去,遠處是一片鳥兒的樂園:有的在天空飛翔,有的在水中覓食,還有的在追逐嬉戲……
大約半小時后,他才轉過身,指著相機屏幕讓記者看?!澳憧矗@是我剛拍的鳥兒,有蒼鷺、草鷺,還有鳳頭鸊鷉……”
他叫劉全盛,今年63歲,是滄州南大港產業園區一名攝影愛好者。拍鳥十余年,他練就了一套絕活,哪兒有鳥兒出沒,他都門清,還能通過鳥鳴聲辨別鳥兒的種類。
“‘嘎嘎’,叫聲長的是大雁,叫聲短的是野鴨;‘咯咯’,這是骨頂雞的聲音;‘吱啊’,這是黑翅長腳鷸的聲音,比較清脆……”劉全盛模仿著介紹。
找了一處樹蔭,劉全盛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他的鳥類圖庫。目前,他的手機里保存了精選下來的2萬多張鳥兒圖片。其中,今年拍攝的最多,有3000多張,比前幾年增加了好幾倍。
這幾年,南大港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實施了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項目,恢復濕地308.8公頃,這里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當地觀測到的候鳥數量,也從2019年的2萬只,增長到2024年的10萬余只,5年間增加了4倍。特別是去年以來,濕地增加了牛背鷺、赤嘴潛鴨、白頭鶴、棉鳧等珍貴鳥類。
“除了我們愛攝影的在濕地拍照,還有其他的‘同行’也在拍攝?!敝钢h處的瞭望塔,劉全盛說,南大港有個智能監控鳥類平臺,瞭望塔上的攝像頭就是為這個平臺安裝的。
同是拍鳥,工具不同,但目的一致。
走進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監測大廳,一個4米多長、2米多高的大屏幕映入眼簾?!霸谶@里通過‘智能影像+智能聲紋’的14處高清影像設備,實施全天候監測預警,記錄鳥兒活動情況,就像裝了‘千里眼’。”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宣傳科科長張景興說。
在南大港濕地,智能聲紋設備能收錄鳥的叫聲,通過和平臺系統內1569種鳥叫聲自動比對,判定鳥類品種。目前,該平臺收集到22萬余條聲紋記錄,識別出197種鳥類。
記者從平臺上看到:當日共新增鳥類監測視頻54條。
“啾啾,啾啾……”點開平臺上一處聲紋記錄,悅耳聲音響起。“這是震旦鴉雀的聲音,像吹口哨一樣!”劉全盛一下子就分辨出來,它喜歡啄食蘆葦中的蟲子,常將巢筑在兩根蘆葦之間。
在張景興看來,攝影家的長焦鏡頭和平臺的智能攝像頭,共同繪制出一幅靈動的“飛鳥集”?!拔覀兿嘈?,南大港濕地野生鳥類種類頻頻‘上新’的故事,將會越來越精彩?!彼f。(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