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縣李混子爆炸組獲爆破模范獎旗。河北日報資料片
新樂市大岳鎮北李莊,是抗日英雄李混子的故鄉。
晉察冀邊區爆炸英雄李混子制雷舊址,在北李莊村中心。一座普通的北方小院,院西側放著一架石碾子,上面道道碾痕清晰可見。
“這個石碾子,就是當年李混子他們用來加工炸藥的。”大岳鎮講解員朱家德介紹,李混子帶領民兵爆炸小組,改進自制多種地雷,利用地雷戰伏擊日寇、破襲交通,沉重打擊敵人。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不久,地處平漢鐵路沿線的新樂縣城被日軍占領。
“北李家莊真排場,棗樹上面掛鈴鐺,莊里村外種上了鐵西瓜,給頑軍備下了好干糧,城里敵人來赴宴,吃飽喝足棺材里裝……”這段民謠就是當年的“爆炸英雄”李混子帶領村民開展地雷戰,讓敵人損兵折將的真實寫照。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性地運用地雷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在反“蠶食”、反“掃蕩”斗爭中,廣大民兵制造出石雷、鐵雷、磚雷、木雷等,創造了拉雷、滾雷、絆雷、子母雷等巧妙的埋雷方法,涌現出李勇、李混子等一大批民兵爆炸英雄。
地雷戰令日偽軍防不勝防,膽戰心驚。
李混子領導的爆破組,制造了大型地雷,炸毀了敵人的火車頭。李混子爆炸組的一張合影,是當年獲得爆破模范獎旗的場景。
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根據地軍民因地制宜創造了多種卓有成效的游擊戰法,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1937年9月日軍占領保定,冀中平原飽受摧殘。在與敵人斗爭的過程中,廣大民兵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下了地道戰這一戰爭奇跡。冀中平原上長達1.25萬公里的“地下長城”,讓敵人聞風喪膽。
冉莊村,位于保定市清苑區西南部,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日軍火燒冉莊,殘殺同胞。冉莊人民奮起反抗,開始掏挖地道,從單口洞到雙口洞、多口洞,并逐步加寬加長。起初為藏身而挖的地洞,逐漸形成村村相通、戶戶相連的地道網。
冉莊民兵隊伍利用地道、地雷、手榴彈和土槍土炮配合八路軍武工隊對敵作戰157次,斃傷敵軍2100多人。日軍經過多次失敗后哀嘆:“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后,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地,就是正定縣高平村。
抗戰時期,高平村400余戶人家,挖通了30多里的地道,創下了與日寇戰斗50余次、斃傷日偽軍120余名、擊潰敵人5次成規模進攻的輝煌戰績。地道戰,使無險可守的平原,變成堅不可摧的堡壘。
一場場勝利,一個個奇跡,蘊含民兵智慧的戰法層出不窮,彰顯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硝煙已散,今天重溫《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主題曲,歌聲嘹亮,氣勢昂揚,那是來自人民的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薛惠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