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特約評論員:延跡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p>
202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實現歷史性轉折——由長期凈流出轉為凈流入2萬人,其中雄安新區、石家莊、唐山三地貢獻超七成增量。這一轉變,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賦能的結果,更是河北以系統思維重構“引、聚、育、留”人才生態的生動實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河北范式。
政策是引才的“先手棋”。河北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打出系列政策組合拳。全省創新推出雄安新區“雄才十六條”、石家莊15條人才新政、唐山鳳凰英才政策5.0版等,用沉甸甸的“真金白銀”廣納賢才;以職稱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開辟突出貢獻人才“綠色通道”,讓職稱不再“論資排輩”;聯合京津成立職稱協作聯盟,實現新增設專業和評審條件協同、職業資格和職稱互認。2024年全省流入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達76.1%,20—39歲群體占比近六成,政策紅利有效轉化為對年輕高學歷人才的強大吸引力。
產業是聚才的“梧桐樹”。河北以創新驅動重塑產業格局,實現“以業聚人、以人興業”的良性循環。發揮雄安“強磁極”效應,中國星網總部全面遷駐,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獲批成立,有力牽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全域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產業轉移,2024年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332家,我省牽頭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2條產業鏈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舉,全省12大主導產業和107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成為促進就業增收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信息傳輸與軟件服務業吸納2024年流入人口占比最高,彰顯產業結構升級的高質量成色。
平臺是育才的“練兵場”。河北以平臺思維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推動創新載體擴容升級。我省建強用好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以及燕趙鋼鐵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積極構建產學研協同、省內外合作的協同創新體系;以“為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場景”為主線,2024年圍繞先進算力、低空經濟等領域發布2批109項創新應用場景,舉辦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構建起科技、產業、金融與場景深度融合的支撐體系。這些平臺既成為各類人才的“實踐課堂”,也化作創新成果的“孵化器”。
生態是留才的“暖被窩”。河北從“硬環境”與“軟服務”雙向發力,營造出“來得了、留得住”的暖心生態。一方面,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推行招標投標“雙盲評審”,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讓企業和人才辦事更便捷、更舒心。另一方面,推動城市更新改造,持續開展縣城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三大提升行動,滾動實施20項民生工程,教育、醫療、托幼、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一幅宜業宜居的民生畫卷徐徐鋪展,讓人才在河北既有穩穩的歸屬感,更有滿滿的幸福感。
人才如潮,擇勢而奔。當重大戰略紅利、產業升級動能、制度創新活力交匯激蕩,“人往河北走”已成時代圖景。如今,全省上下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加快建設新時代人才強省,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注入澎湃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