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律典”的精神傳承
——邢臺信都法院路羅法庭弘揚抗大精神書寫公平正義

圖為抗大陳列館展柜中的《邊區土地使用暫行條例(草案)》。 王智勇 攝
□ 王智勇 衛欣潼
在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巍然矗立。幽靜的展廳里,幾本紙張齊整、歷經歲月微微泛黃的冊子,靜靜躺在展柜中。它們是《邊區土地使用暫行條例(草案)》《防止法幣資敵暫行條例》……這些抗戰烽火中誕生的“律典”,與眾多抗大史料一起,被視為館中珍寶。日前,我們跟隨邢臺市信都區人民法院路羅法庭的法官們走進陳列館,探尋這些特殊展品背后的故事。
空水缸里的“珍藏”
“你看,這幾本條例,就是當年根據地法治的雛形。”抗大陳列館研究員李瑞芳指著展柜,語氣中帶著敬意,“能見到它們,我們得感謝一位老人——前南峪村的郭明臣。”
郭明臣,曾擔任漿水中學校長。1980年,他從教學崗位退下來后,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拖著病體,一頭扎進了尋找抗大歷史碎片的工作中。漿水鎮周邊的幾十個村莊,都留下了他蹣跚的足跡。他挨家挨戶地打聽,在故紙堆里翻找,不放過任何一點關于那段崢嶸歲月的線索。即使身體每況愈下,他依然堅持著,一筆一劃地記錄下收集到的點滴歷史,直到生命的終點。
“他老伴兒把這些史料看得比命還重。”李瑞芳講述著后續的故事。郭明臣的愛人翟秀,深知丈夫的心血有多珍貴。她用一種最樸素也最用心的方式守護著它們——將丈夫收集來的史料,小心翼翼地疊放在家中一口大水缸里。每一頁都壓得平平整整,最后,她還不忘在史料的最上面,穩穩地蓋上一塊光滑平整的石板。“這樣能少接觸點空氣,也能防老鼠蟲子咬。”翟秀老人曾這樣解釋她獨特的“保存術”。
這份精心的守護,一直持續到2012年。經李瑞芳和同事們與翟秀老人真誠溝通,老人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將郭明臣用生命守護的這些史料,包括那幾本珍貴的條例,無償捐贈給抗大陳列館。那一刻,她覺得,丈夫未竟的事業,終于有了一個圓滿的歸宿。

圖為路羅法庭庭長劉小霞在一起排除妨礙糾紛案件現場勘查,并向一方當事人了解情況。 王智勇 攝
法治初心的傳承
“這些條例,意義非凡!”李瑞芳凝視著展柜里的法律文本,話語擲地有聲。她的研究揭示了這些“石板下的珍藏”的深刻內涵:“它們證明,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我們黨在敵后根據地也從未忽視過法治。戰火紛飛,但秩序和公平的種子,已經在黃土地上頑強萌芽。”
她向法官們娓娓道來:當時,這些條例,規范著土地分配,打擊了資敵行為,保護著人民的權益。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共產黨人將法治理念融入根據地的血脈。而根據地的群眾,他們渴望公平、追求正義、維護秩序,積極遵守并捍衛著這些凝聚著希望的條文。“這不僅是戰時治理的智慧,更是我們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源頭活水。土地政策、人權保障、懲治犯罪的許多原則,都能在這里找到雛形。”李瑞芳感慨道,“郭明臣老人保存下的,不僅僅是一沓紙,更是我們法治思想發展的一條清晰脈絡,是革命先輩在法治道路上篳路藍縷的見證!”
抗大精神與法治的傳承,在邢臺這片熱土上從未間斷。信都法院路羅法庭庭長劉小霞,站在陳列館里,望著展柜中最高人民法院第四任院長楊秀峰當年用過的文件箱(里面曾裝著書籍和機要文件),內心激蕩。楊秀峰當年就在邢臺組建游擊隊,與抗大師生并肩戰斗,他的英勇無畏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
如今,劉小霞和她的同事們,正用實際行動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續寫新時代的“司法答卷”。路羅法庭,轄區覆蓋了信都區一半的面積,包括漿水鎮等八個鄉鎮,山路崎嶇,村落分散。“我們是離市區最遠的法庭,但我覺得,我們的心離老百姓最近。”劉小霞說。19年的基層工作,讓她深知山區百姓的淳樸與期盼,也更明白化解糾紛的關鍵在于“接地氣”“解心結”。
山區群眾的“及時雨”
前不久,劉小霞的案頭擺上一個棘手的“連環案”。村民曹某建房,包工頭趙某帶著17名鄉親施工。房頂剛澆筑完,就出現了大裂縫,甚至有的地方鋼筋都露了出來。曹某認定是施工問題,拒付工錢和設備費;趙某和工人們委屈,認為是曹某提供的混凝土過期惹的禍。一時間,17名工人起訴曹某討薪,趙某起訴曹某要設備費,曹某反訴趙某索賠損失,“一事三糾紛”火藥味十足。
“光靠在辦公室看卷宗,永遠看不清真相,也解不開疙瘩。”劉小霞沒有猶豫,當即決定:“走,去現場!”她帶著團隊,約上三方當事人,一頭扎進了那座問題新房。站在還散發著水泥味的新房頂上,劉小霞仔細查看那些裂縫,耐心聽著曹某的憤怒、趙某的辯解和工人們的焦急。“這事兒光靠嘴說不清,得看實際損失。”她心里有了底。
調解開始了。面對面時,劉小霞條分縷析:“老曹,房子裂縫確實鬧心,損失得認;老趙,帶鄉親們干活,安全質量這根弦得繃緊,口頭約定風險太大!”她掰著手指頭講責任、算損失,法理人情揉碎了講。背對背時,劉小霞又成了“滅火隊員”。她對曹某講:“十幾個鄉親的辛苦錢,拖久了寒人心,也影響你以后在村里的口碑。”她對趙某和工人們說:“房子有裂縫,確實給房主帶來了損失,自己覺得沒有一點兒責任,情理上說不過去,得考慮個折中的法子。”
在劉小霞一趟趟耐心的溝通和現場見證下,三方緊繃的弦終于松動了,最終達成和解。扣減部分損失后,曹某當場掏錢,結清了17名鄉親的工資和趙某的設備租賃費。三起糾紛,頓時煙消云散。
“當年抗戰那么艱苦,法治思想都能像炊煙一樣,飄進尋常百姓家,讓老百姓有了最初的規矩意識,多么不容易!”劉小霞看著陳列館里那些泛黃的條例感觸頗深,“今天,我們緬懷先輩,更要扛起肩上的擔子。這擔子,就是要把‘楓橋經驗’這個法寶用好,用我們的腿、我們的嘴、我們的心,把矛盾化解在田間地頭。”
劉小霞和法庭的同事們,是真正的“馬背法官”的傳人。送達文書、訴前調解,動輒就要在山路上奔波一整天。為了找到當事人,他們常常專挑午飯、晚飯時間去村民家“堵人”。“錯過飯點兒,餓肚子,或者蹲在路邊啃口干糧,都是常事。”劉小霞笑著說,“只要多跑一趟腿,多費點口舌耐心調解,能讓兩家解開‘疙瘩’、握手言和,這點辛苦算啥?能讓鄉親們少打一場官司、少花一分冤枉錢、少結一點仇怨,值!”
“巡回審判,化解糾紛在源頭,不是什么新花樣,但卻是山區群眾最需要的‘及時雨’。”劉小霞的話語樸實而有力,在山風中格外清晰,“在這里當法官,更能體會到‘責任’二字的分量。山里的鄉親憨厚、認理兒,我們更要守住心中的天平。”崎嶇的山路上,劉小霞和同事們的身影,仿佛與當年抗大師生、與楊秀峰等革命者的足跡重疊在一起,共同書寫著公平正義在紅色熱土上的永恒延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