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同國內外其他地區溝通對接,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我省從小切口入手,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經營主體放開手腳謀發展,激發市場內在活力。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一流標準,推出創新舉措,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全省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加快構建,政務服務效率持續提升,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高質量發展向上突圍。
不久前,一個中學門窗采購安裝項目在石家莊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始招標。按照我省招標投標"雙盲"評審改革要求,今年,像這種工程建設類項目全部采用異地評標。這個項目的評標專家,有三位來自河北省統一評標專家庫,還有一位來自天津的專家庫,兩地同步"盲抽"。
石家莊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三部部長 段婭靜:
專家登錄系統,通過遮臉、變聲進行交流,這樣通過技術的手段,杜絕了人為干預。
某中標企業生產經理 辛云龍:
我們也是第一次通過這種"異地+雙盲"的形式參與本次投標,本次能中標也是對我們公司業務能力與產品品質的一種認可。
不問企業性質,也不問企業來自哪里,只要實力突出,就能脫穎而出。這是河北推行"雙盲"評審的初衷。針對圍標串標、"量身定做"、打"人情分"等招標投標領域長期存在的不良現象,2023年5月,河北在全省范圍內推行招標投標"雙盲"評審,最大限度減少外界對評標的干擾,持續優化招標投標領域營商環境。今年河北上線運行省遠程異地協調系統,督促市縣平臺升級改造,實現全省依法必招工程建設項目和政府采購公開招標項目全都采用專家場地"盲抽""盲定"的遠程異地評標模式。今年3月以來,全省采用遠程異地評標模式的標段總數為7202個,交易額896.15億元。
在高陽紡織特色產業集群,中國銀行省級審批人團隊正在對各類紡織企業進行走訪。通過對產業鏈條的深入了解,總結制定出判斷企業狀況的關鍵指標。
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專業審批人 李付清:
因為集群無論它的經營的流程,包括它的資金運營,包括下游的客群,這個基本上都有共性的。所以我們審批人下基層基本上就是批量化確定一個集群整體方案,是解決一批的客戶,而不是一個客戶。
針對產業集群內企業貸款審批難、時間長等難點問題,我省今年探索開展"授信服務下基層"行動,通過引導省級金融機構下沉審批人團隊、下沉授信審批權限、下沉利率審批權限,為產業集群量身定制個性化融資方案;同時,為了加強土地要素保障,積極推行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鼓勵實施彈性年期出讓等靈活供地方式,精準配置土地要素。今年上半年,全省以"標準地"出讓方式供應土地3萬余畝。
項目建設施工,涉及供電、供水、供氣、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務。在以往,涉及這些服務的報裝,需要到不同部門逐一申請。從去年開始,我省將水電氣熱網聯合報裝納入"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
石家莊市城投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賈明春:
現在我們就是在行政審批局一個窗口。不用再每個部門進行跑辦,整個水電氣暖勘查勘測,也是一站式服務。
石家莊市行政審批局工程建設"水電氣熱網"聯合報裝工作組組長 吳延存:
五個工作日之內就把企業的申報完成,其中還包括對企業現場的踏勘工作。
服務"小窗口",改革"突破口"。去年以來,河北全面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以小切口推動政務服務理念轉變、流程重塑、部門協同,實現從"多部門來回跑"到"一件事高效辦",切實增強企業群眾的獲得感。
截至目前,國家部署的2024年度兩批共21個"高效辦成一件事"已全部落地實施,累計服務企業和群眾超58.8萬人次。2025年第一批12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正穩步推進,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致力于將河北打造成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營商環境最優的投資創業首選地、必選地,今年河北打通了省市兩級政務電子印章平臺,不斷強化12345熱線公共服務平臺功能。今年上半年,全省12345熱線共受理企業和群眾訴求988.9萬件,同比增加15.3%,接通率穩定在99%以上。
柳汽乘躍(河北)新能源科技公司副董事長 曾偉:
作為外地的企業的話,確實感受到河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魄力和決心。
河北柏立信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俊山:
現在不是找人辦事,有好多他們都找你。打電話或者上門溝通,這樣騰(出)手來專心致志地搞我們的生產、研發。
石家莊郵件處理中心項目負責人 蔡連良:
有了這種良好的營商環境,各部門主動和我們來對接,使得我們各項的工作都能夠很好地高效地來完成。
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為經營主體添活力。河北將繼續從小切口入手,突破營商環境瓶頸制約,將優化營商環境進行到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