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精選300余件文物講述河北故事
教育共享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老師,我在課本上見過長信宮燈,為什么說它是環保燈啊?”“你這個問題問到點上了,同學們看我的演示來找一下答案吧。”日前,河北博物院“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跡”項目團隊走進曲陽縣燕南學校,為學生們送去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寶課程。
在現場,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賈葉青,一邊細細講解“天下第一燈”的奧秘,一邊拿出宮燈仿制品,一步步拆解組裝,并讓孩子們自己上手觸摸感受。國寶文物的設計之巧和做工之精讓大家深深震撼。
在講解完長信宮燈相關知識后,趁著孩子們高漲的學習熱情,賈葉青打開PPT演示文稿,開啟了“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跡”相關課程。結合曲陽本地文化和秦漢歷史,她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河北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
“賈老師講的這些課程,是我們‘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跡’項目的一部分。”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張燕霞介紹,該項目制作了大量豐富的數字教學材料,以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樣形式呈現,既能輔助文本教學材料開展線下課程,也能獨立適用于線上“云”傳播。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跡’項目精選三百余件代表性文物,將河北地區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濃縮于12期體系化課程之中,形成‘文本教學材料+數字化教學材料’相輔相成的課程教學材料包。”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劉衛華介紹,該項目將文物創新性融入地域文明發展軸線之中,以文物為“點”來串聯歷史,形成“階段歷史分期+文物實證鏈”的復合框架。
“河北歷史我大概知道一些,也了解一些國寶文物知識,但更多的是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特別是文物是怎么發現的。”“我們老年人跟中小學生上一樣的課恐怕不合適。”面對有一定歷史知識積累的人,項目組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增加了文物講解賞析等方面的比重。
“項目采用涵蓋全齡段的分眾化設計,在課程整體框架內做細化,每一期內容都根據受眾群體的文化層次與文化需求進行調整,形成適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量體裁衣型’社會教育課程。”劉衛華介紹,經過不斷完善,項目通過多學科交叉串聯考古發現、文獻記載與科研成果的方式,深度提取文物背后蘊含的造物思想、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觀,形成了由文物實證到史實重構,再到人文價值提煉的文物創新闡釋模式。
結合當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河北博物院依托該項目與張家口市博物館、保定市博物館、蔚州博物館、定州博物館等20余家省內中小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探索開拓“博物館參觀+實地研學+文化旅游”的文旅模式。
為進一步拓寬項目資源共享空間,河北博物院還聯動京津冀三地文博單位整合優質課程資源,籌建課程資源共享庫、教育導師共享庫。建設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開發資源共享、師資共享、線上互動等功能,提高項目影響力。截至目前,該項目面向老年觀眾、中小學生開展50余次主題活動。
前不久,河北以該項目為依托申報的“探尋文明印跡 創新博物館教育共享模式”,入選2024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入圍案例名單。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入選是“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跡”項目收獲的階段性成果,今后,河北博物院將聯動京津冀三地更多文博單位,搭建更為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開展更多形式的聯合主題活動,實現更為廣泛的文物、教育資源共享,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韓 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