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燕趙兒女眾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從抗戰烽火中淬煉出來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值得被銘記和傳承。
政法部門擁有著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一代代政法人,始終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對政法事業的無限熱愛,履職盡責,守護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寧。今日起,本報推出“烽火記憶 法治傳承”系列報道,重走抗日根據地,尋訪抗戰遺址,追尋抗戰烽火記憶,展示新時代基層政法隊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激發創新偉力的特色舉措和汲取精神力量的典型事例,體現歷史與當代的使命銜接、法治力量的傳承延續。
圖為民輔警和義警走訪劉生科老人。
圖為民輔警和義警在草垛溝烈士陵園重溫抗戰故事。
(掃描二維碼 觀看相關視頻)
文/圖 安世喬 任俊穎
7月30日,經歷強降雨的阜平迎來了陽光,王金山騎著電動車,又一次向草垛溝出發。
15公里,山路盤旋向上,路邊植被茂密。終點,是埋葬著12位無名烈士的草垛溝烈士陵園。
看到陵園安然無恙,王金山才放了心。王金山是草垛溝村村民。每月,他都來這里清掃墓園,陪烈士們“說說話”。
陽光灼黑了他的臉龐,馬甲上,“老區義警”四個字分外醒目。
草垛溝,藏在阜平縣中部的深山里,是史家寨鄉的一個村莊。“過去,鄉親們出趟山可不容易啦。”王金山說。
2012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在阜平吹響。2019年,草垛溝村人集體搬遷完畢,遷出大山,住進了史家寨小區的樓房。
王金山抹了把汗水:“搬出大山,我們感念黨恩;回來掃墓,為的是牢記是誰用命換來了這好光景。”
搬出大山,不忘來路
史家寨小區外的大路邊,蘑菇大棚連片,衛生院、學校一應俱全。“鄉親們務工、就醫,孩子們上學,都很方便。”王金山說。
寬闊的馬路穿村而過,路旁,是整齊的樓房。廣場上,健身器材齊全,老人們在樹下乘涼,孩童們嬉鬧游戲。
我們走進小區,乘電梯上樓,見到了草垛溝村99歲的劉生科老人。老人耳朵有點兒背,心里卻亮堂。
提起草垛溝的軍民抗戰,老人眼淚瞬間盈眶。
時間回溯到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阜平,是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所在地。邊區政府和軍區司令部,曾駐扎在史家寨。草垛溝,是深山里的一道紅色“血脈”,戰場醫院,就設在村民家里。
熱乎乎的土炕,是百姓們熱乎乎的擁軍情。“老百姓讓傷員睡炕,自己打地鋪!”老人聲音發顫。戰士們不忍心,硬要自己打地鋪。后來,大家商量著干脆都睡炕,這樣傷員集中住入幾家,村民們集中住進另幾家。
1943年秋,日寇鐵蹄踏破山梁,三路合圍草垛溝!
晉察冀軍區一部一隊戰士奉命掩護傷員轉移,在草垛溝一帶狹路遇敵,槍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我軍戰士拼死抵抗,但敵眾我寡,最終,12位戰士血染山溝。
硝煙未散,村民們含淚抬著年輕英雄的軀體,深一腳淺一腳,將他們埋進熟悉的大山。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沒有墓碑,只有青山做伴。
為了緬懷他們,2012年,政府建了草垛溝烈士陵園。2013年國慶節,12位無名烈士遷葬于此。松柏肅立,守護著無言的壯烈。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阜平,地處太行山深處,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當年,阜平人口不足9萬,卻養育了2萬多人的抗日部隊和工作人員,5000余阜平兒女為國捐軀……
“當時村村是堡壘,人人是戰士!”這幾年,王金山為村里整理村史,軍民一心抗戰的故事讓他血脈僨張。
1938年初,晉察冀邊區各根據地陸續建立起公安保衛組織,并普遍建立起了群眾性保衛組織——人民自衛隊,協助公安機關做好鋤奸、維持地方治安工作。1939年6月25日,晉察冀邊區公安總局在阜平成立。戰火紛飛,軍民一邊打仗,一邊鋤奸清特,守護百姓平安。
“聽老人講,當年藏糧的地窖,就在我家老院里。石頭壘砌,嚴絲合縫,看不出痕跡。” 草垛溝村村民王金田說。
王金田和王金山是發小,他們加入“老區義警”不是偶然。他們回憶說,上小學時,就經常聽抗戰故事,當時就在心里埋下了保家衛國的種子。
在阜平這片熱土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新時代,脫貧后的鄉親們不忘黨恩,自發投身公益。公安機關因勢利導,2021年8月,“老區義警”誕生了。很多像王金山、王金田這樣的黨員、群眾加入義警隊伍。
如今,3145名“老區義警”遍布阜平村落。他們是民輔警的“延伸臂膀”,與民輔警一起聯查社情民意,聯宣政策法規,聯防校園安全,聯動交通勸導,聯勤巡邏防控,聯調矛盾糾紛。
“2024年1月,我們推進‘三警’融合,構建起‘民警+輔警+義警’的群防群治新模式。”阜平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李少亮說,“效果也是實打實的。今年上半年,阜平警情呈下降趨勢,行政受案同比下降30.37%,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王金田平日在各村轉著賣早點,后來成為史家寨義警中隊中隊長。“每天賣早點轉這一圈,啥情況也都了解了。”王金田說。
2022年10月25日一早,他像往常一樣出攤。在一個小賣部門口,他看到一名三十來歲的女子在討吃的,問她家在哪、叫啥,她都說不清,精神似有問題。
王金田立刻聯系派出所。民警幾番周折,聯系上女子家屬。原來女子是淶源人,外出時走失了,家屬正焦急地尋找。
史家寨義警中隊設在史家寨小區。“我們每個月都會開民輔警和義警聯席會。”史家寨鄉派出所輔警段玉飛說。
“民輔警經常和我們通氣,發預警信息,教調解技巧。村民有啥事,我們現場就解決。”王金山說,“村民們也沒啥大矛盾,多是地邊摩擦。我們跟他們念叨幾句‘你家老人和他家老人還一塊打過鬼子呢’,這事兒就過去了。”
守護平安,情暖山鄉
行走在史家寨,防溺水的宣傳橫幅隨處可見。史家寨鄉派出所的民警講起了發生在去年的一件事。
2024年7月14日,史家寨鷂子河畔,驟然響起“有人落水”的驚呼聲。湍急的河水中,只見一個身影在掙扎。
“快救人!”正在巡邏的義警肖金輝大喊一聲,急忙撥打派出所電話。
警情就是命令!史家寨鄉派出所的民輔警帶著救生裝備,沖向河邊。
幾乎同時,義警高林軍手機響起,得知出事點就在附近,他抓起救生衣,直奔河邊。他縱身躍入水中,奮力游向掙扎的身影。接近落水者后,他一把托住其腋下,頂著水流往岸邊拖。
趕來的民警快速拋來救生圈和繩索,眾人遞出長竹竿。
高林軍將落水者頂到淺水區,岸上數雙大手,死死抓住落水者,連拖帶拽,將他拉上岸。
汗水、河水,浸透了大家的衣服。驚心動魄的幾分鐘,是阜平警民魚水深情的寫照。
他們傳承的是老區人的紅色基因,揣在心里的是對家鄉沉甸甸的愛。
今年7月25日傍晚至26日凌晨,阜平發生強降雨。多地道路阻斷、車輛被淹,多名群眾被困。
7月26日9時許,史家寨鄉派出所接到一個緊急求助電話。報警人焦急萬分地說,來自湖北、河南等地的6名親屬在史家寨鄉定家莊村養蜂,與家人失聯。
民警立即攜帶裝備,徒步急行3公里,以最快速度挺進定家莊村。
抵達后,民警迅速聯合村“兩委”干部、義警爭分奪秒展開地毯式搜尋。歷經兩小時緊張排查,最終在村域內尋到6名失聯的養蜂人。
將他們妥善安置后,派出所民警馬上向他們遠方的家屬傳遞了平安訊息。
“阜平的山,浸著先輩的鮮血。”望著連綿的青山,史家寨鄉派出所負責人任海忠聲音低沉,“守護這片熱土的平安是我們的責任。”
強降雨發生后,阜平公安民輔警、義警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全力投入搶險救災,在山路上、在積水區,連續奮戰,轉移安置群眾,救助被困人員,排查險情,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青山無言,巍峨如昔。它見證著穿越時空的守護與奔赴,見證著綿綿延續的魚水深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