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月(中)、王更(左二)、王政(左四)、王永平(左一)、王海兵(左五)五位老人的英勇事跡成為這個村莊的永恒記憶。
□ 安世喬 張志青
“遇到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去。”7月21日,北京,第十五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表彰大會后,王祥月談及他們獲得“全國見義勇為模范”榮譽時說道。
此時,淶水縣龍門鄉葦家峪村,王祥月、王更、王政、王永平、王海兵群體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的消息傳來,鄉親們又一次歡呼。陽光下,新硬化的路面平平展展,村民們在新建的小廣場上或聊天或健身,梯田里玉米苗舒展著綠油油的葉片……兩年時間,這里的村容村貌煥發新顏。
時光回溯。從一個暴雨的夏夜起,平均年齡63歲的五位老人,歷時26小時,用一個藤椅制作的簡易擔架,抬著將近100公斤重的傷員,踏過洪溝,攀上陡山,穿過泥石流,用肩膀為傷者托起一條生命之路。
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救援成為這個村莊永恒的記憶,這五位老人見義勇為的精神照亮了整個村莊。
暴雨如注 生死競速
葦家峪村位于淶水縣龍門鄉大西溝,距離鄉政府10公里,距離縣城100多公里,群山懷抱,植被繁茂。
這里民風淳樸,鄉親們互幫互助。以王祥月為黨支部書記的村黨支部是鄉親們的主心骨。鄉親們的大事小情,村“兩委”都掛在心上,辦在實處。
2023年7月31日,這一天對于王祥月來說記憶猶新。
大雨已連降兩天,多年斷流的小河水面猛漲,洪水挾帶著石頭轟隆隆作響。當天10時許,他接到時任龍門鄉黨委書記王雪雁提醒防汛的電話后,通信就中斷了。“我和幾個村干部一直盯著水位,在村內巡查。后來,將離小河近的人家集中轉移到地勢較高的村民家中。”王祥月回憶說。
“王書記,這可咋辦呀?”雨夜里亮起一道手電光,傳來求助的聲音。
原來,20時許,村民張偉家的玉米囤忽然被雨水沖塌,玉米棒子滾落了一坡。正當他和妻子撿拾玉米時,囤頂的彩鋼板一下子滑落下來,正切在他的右腳踝上,肌腱切斷,血管切斷,血流如注,如不及時救治,不僅腳保不住,更可能危及生命。然而,村里沒有醫療條件。受天氣影響,電斷了,手機沒有信號,唯一出村的路被洪水淹沒。
張偉的妻子王雅娜為他簡單包扎了傷口,他的岳父王利去向王祥月求援。
目睹張偉的情況,王祥月找來了村干部王政、王更,以及平時經常上山放牛放羊,體力相對較好的王永平、王海兵四個人。
由于村里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外地工作,幾個人中,除了54歲的王海兵之外,其他的都已超過60歲。經過簡單商量后,他們決定抬著張偉向西走山路,翻山到108國道,然后搭乘過往的車輛去醫院進行救治。
當天21時40分,王祥月、王更、王政、王永平、王海兵和王利用木杠與藤椅扎成簡易擔架,抬起近100公斤的張偉,沖入暴雨。王雅娜緊隨照顧丈夫。
早年村民們上山割草放羊踩出來的羊腸小道,多年無人行走,已被植被覆蓋。他們撥枝踏泥,蹚著泥水往前探路,旁邊時有碎石滾落,暴雨如注,眼睛都睜不開。
“中途不是這個滑了一下就是那個摔倒了,摔倒后就繼續爬起來往前走。”王祥月回憶道。
突然,血跡在泥水中暈開,刺痛了王祥月的眼。少年時王政和王祥月的哥哥曾目睹村里啞巴叔叔腳腕因失血過多而去世。“決不能讓悲劇重演!”他們在張偉大腿上一松一緊綁了兩條繃帶 ,每隔一個小時輪換勒緊。
暗夜如墨,抬杠的肩膀早已磨爛,卻無人哼一聲。聽力障礙的王海兵悶頭使力,王永平拋下還在山里放養的牛群。信念在沉默中轟鳴:向前!
山洪斷路 眾志破關
次日凌晨3時許,暴雨中的大山猙獰陌生。兩把手電筒電量即將耗盡,他們在其中口鄉東河山村一個自然村附近迷路了。附近村民趙秀明看到微光冒險來探問,見擔架上瑟瑟發抖的張偉和泥人般的老人,問明緣由,60多歲的他當即提出給他們帶路。
原本通往下一個村莊的路也已被洪水淹沒。趙秀明帶著他們開始翻第二座山。
前路更兇險。70度陡坡裹著黃泥,抬擔架需前低后高,全憑抓拽荊棘樹枝借力,一旦滑下去,可能就再也爬不上來……
凌晨4時許,一行人走到一個叫黃土站的地方,他們被眼前的一條河擋住了去路。王祥月搬起一塊大石頭扔進河里,石頭一下子就被沖走了。大家不由得心里發沉。
“那時,大家抬著擔架已經走了6個多小時。長時間沒有進食,大家體力也幾乎熬到了極限。”王祥月回憶說。他決定讓大家進行短暫休整。連續敲了好幾家的門,都是大門緊鎖,村里的人都轉移到安全地帶了。大家發現一個雞棚還能避雨,趕緊把張偉抬進去。找來一些柴火點上,大伙圍著火取暖。
5時許,雨還在下。住在河對面的村民王德森開門查看水情,發現了他們。王德森老人70多歲了,獨自居住。了解到一行人的情況,老人回到倉房一通翻找,翻出一塊木板,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木橋”。大伙兒抬著擔架,互相攙扶著,小心翼翼地過了河。老人還拆掉了一個柜子,用三合板做柴火,給大家煮了兩鍋面條。
三度翻山后,108國道近在咫尺,路面卻被泥石流撕成碎片。國道一側的山坡上,不斷地有泥石流沖擊而下。泥漿、落石、樹枝覆蓋了路面。昔日寬敞平整的108國道,已經被泥石流截成了一段一段……
“我們決定往趙各莊鎮玉斗村方向走,去附近村衛生院找救護車。”王祥月說,大家對前方的情況無法預料,但一個心思就是向前。
被洪水阻斷的國道上,滿身泥濘的幾位老人,抬著受傷的張偉繼續艱難前行。
一路托舉 贏得希望
泥石流沖擊過的路段,堆積物厚的地方,踩下去會陷半米。他們小心地揀著夾雜其中的石頭、斷木處落腳……
希望在絕境中抽芽。
途經村莊,有人讓出小推車;路邊小賣部,店主抱出新棉被;路過其中口鄉路段,因道路被毀遇阻的司機龐海玲啟動了皮卡車:“上來吧,能送多遠我送多遠!”
皮卡車艱難前行,后來又被一米深的泥石流沉積物擋住去路。其中口鄉東河山村黨支部書記韓金路帶著大伙在路上清淤。韓金路指揮鏟車為皮卡車清淤開路:“鏟車在前,皮卡車在后!”
但沒過多久,鏟車因長時間超負荷運轉而停止了工作。皮卡車無法前行,幾個人推著小推車徒步前行。這時已經是8月1日18時許。
不久,一段泥沼橫在了眼前,黏稠的泥漿齊到大腿根,找不到下腳的地方。張偉請求說:“放下我吧,讓我自己來!”他后背躺倚在泥漿上,翹起受傷的腿,開始艱難地翻滾。
老人們也將身體躺臥在冰涼的泥漿上,匍匐,翻滾。爬出這段大約150米長的泥漿路,幾人已成了泥人。
然而,行走中再遇險境。當時這里的路面被沖毀,只剩下一截不到半米的路可以通行,一側是峭壁,另一側是洶涌的洪水。王海兵試背張偉,殘路不堪重負。
“‘有人開路,有人斷后,張偉中間,大家快速通過,不要停留。’當時,殘路隨時可能再次坍塌,我們迅速作出決定。”幾人匍匐著通過了這危險路段。
當玉斗村應急指揮部的燈光刺破黑暗時,指針已劃向8月2日零時。26小時生死跋涉,當張偉被抬上救護車回望那五尊“泥塑”,淚涌如泉。
因送醫及時,經過治療,張偉的身體脫離了危險,右腿也保住了。
洪水過后,王祥月帶領黨員群眾開始了家園重建。“政府支持,鄉親們齊心協力。村路、護村壩、小廣場都修好了。村民們的房屋也加固了。”王祥月說。
7月的淶水已進入汛期,參加完表彰大會的王祥月正帶著村干部和鄉親們攜手并肩,繼續開展防汛抗澇作業。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