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河湖管理保護領域首個省級地方標準發布
“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走向規范化
7月3日,藍天白云下,黃驊港煤炭港區人工湖湖水清澈、花木環繞。張昊攝
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苑立立、呂培)近日,由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河北省河湖長制辦公室共同起草的《“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正式發布實施,標志著我省河湖管理保護領域省級地方標準實現“從0到1”的重要突破,將為全省河湖管理保護工作提供規范性的指導依據,加快推動我省河湖管理保護水平提檔升級。
河湖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同的河湖保護治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治河策略,也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環節上實施不同的管理措施。
所謂“一河(湖)一策”,即依據不同河道的特征與實際問題,量身定制個性化保護治理方案,讓每一條(個)河道(湖泊)都擁有專屬的“守護使者”。河北省河湖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河(湖)一策”方案,既是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階段性工作成果,又是今后一定時期內各級河湖長部署、調度責任河湖保護治理工作落實情況的重要依據。
以前,因我省缺乏統一技術規范,各地在編制“一河(湖)一策”方案過程中存在編制流程不規范、編制內容不全面等問題。因此,通過統一技術框架、細化責任分工以及強化科學評估等方式,出臺一部“一河(湖)一策”省級地方標準十分必要。
以標準化引領規范化,《導則》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分步實施、重點突出,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等原則,重點規定了全省“一河(湖)一策”方案的編制原則、工作內容及技術要求等,可協助各級河湖長發現河湖管理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破解河湖治理難題提供依據,最終實現河湖管理保護目標。
根據《導則》,我省實施“一河(湖)一策”的主要任務包括水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水空間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日常執法監管等,全方位推動河湖管理從“粗放經驗型”向“精準規范型”轉變,為河湖長制深化落實提供技術保障。
特別是,相較于以往,《導則》明確,“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時要新增河湖流域在水災害防御方面的要求,具體包括防洪排澇治理達標率、水工建筑物和設施完好率、洪澇水風險管理能力等管理保護目標,提升洪澇災害防御能力,守護河湖安瀾。
河北省河湖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導則》實施后,“一河(湖)一策”方案制定時還要注重與相關規范方案相銜接,在水資源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域岸線管控等方面明確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標,因地制宜提出河湖管理保護的主要任務清單,逐步提升河湖管理保護的針對性、專業性,切實做到因河(湖)施策、系統治理。
標準的實施是整個標準化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河北省河湖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我省將科學規范“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的針對性、專業性,深入推進河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進一步持續改善全省河湖面貌,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
相關
巧做“水文章” 煤港變美港
7月3日,黃驊港煤炭港區,大雨初歇,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設備管理中心副經理汪大春徑直走向煤炭堆場。
100個足球場大小的露天堆場,煤山遍布,路面不見積水。汪大春仔細查看每個排水口,雨水混合著煤炭顆粒向排水溝不斷匯聚,流向遠處。
大雨過后,大量雨水囤積在港區內,如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港區積水或含煤污水入海。今年雨季前,汪大春帶領團隊對雨水管網進行了改造提升,拓寬管道直徑,提升泵站功率,增強露天堆場的抗澇能力。
這些含煤污水流到哪兒去了?
沿著排水溝向前走,跨過一條港區內部路,眼前一大片水域,讓人豁然開朗。
“這是煤炭港區的儲水濕地,也是含煤污水的‘凈化器’。”汪大春說,含煤污水通過泵站排入濕地,進行自然沉淀。像這樣的濕地,在黃驊港煤炭港區有3個,每年可承接40萬立方米雨水。這些水都將逐步回用到生產中。
黃驊港地處鹽堿灘,這里的淡水資源極其寶貴,節水、造水、巧用水、循環水是永遠的課題。
不光收集含煤污水,港區巧做“水文章”,還將遠道而來的壓艙水充分利用。
湖水清澈、花木環繞、魚兒戲水、飛鳥翔集,港區內兩處人工湖成了網紅打卡點。走到湖邊,抓一把魚食拋撒出去,一群錦鯉歡快地游來,爭相搶食。
人工湖里的水就是收集來的壓艙水。
煤炭大港,巨輪穿梭,這些長江流域來港船只會攜帶大量壓艙水。它們大多為優質淡水,直接排海會造成浪費。港區鋪設了專門的管道,連接貨輪出水口與人工湖,每年可獲取壓艙水130萬至150萬立方米。
如今,“兩湖三濕地”不僅是港區的顏值擔當,還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環利用系統。水面之下,龐大的管網將它們與碼頭、堆場連通,收儲壓艙水、凈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實現逐級沉淀、平衡存水、循環用水。
把珍貴的水收集好,更要科學細致地利用好。
在黃驊港煤炭港區生產保障中心環境管控平臺的電子顯示屏上,通過港區各處的監測設備收集水體系運行和生產用水數據,讓現場情況一目了然。系統根據不同用水需求,合理調配水源,精準用于生產,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儲存、運用。
“我們還會分析多年來的降水情況,根據天氣預報進行科學調度。”生產保障中心生態環境科相關負責人李增林說,比如,這個雨季,港區用水就會以“兩湖三濕地”為主,規律用水清庫存,并且按照“小雨按中雨準備、中雨按暴雨準備”的思路,在能收水的時候應收盡收,確保港區的儲水供水能力。
“三水”循環利用,讓煤炭港區生產用淡水實現超九成自給自足,年節約用水成本1900多萬元,實現了降本增綠。
“兩湖三濕地”內,充足可循環的淡水,滋潤著綠樹紅花,目前港區生態綠化覆蓋率達32%,曾經灰頭土臉的港口成了國內首家AAA級煤炭港口工業旅游景區。鳥語花香的“海岸花園”正迎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河北日報記者 賈楠 宋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