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濕地系統,隨著連續多年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如今的白洋淀,水質不斷變好,物種持續豐富,成功入選我省第一批美麗河湖。系列報道《沿著河湖看河北》,今天一起走進白洋淀,看"華北明珠"又上新了哪些"隱藏款"。

本臺記者 傅敏:
60萬米高空看白洋淀,能看到什么?從衛星遙感影像看,2017年到2025年,白洋淀水流通道打通、淀區面積增加,變化脫胎換骨。
眼下,白洋淀 上百種鳥類迎來繁殖期,蘆葦蕩變成"育兒房",水面成了"游樂場"。

雄安新區安新縣攝影家協會主席 張學農:
能直觀看到(育雛)的,最少有個幾十種,到上百種。常見的像斑嘴鴨、赤嘴潛鴨、水雉,還有鳳頭??。
在帶娃大軍中,今年有5000多只鷺鳥"拖家帶口",在大淀頭村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

雄安新區安新縣攝影家協會主席 張學農:
白鷺、赤鷺、牛背鷺、還有夜鷺,孵化的時候,最少有5000多只,這是今年是首次在那片樹林里發現。到目前為止,白洋淀鳥類野生鳥類是296種,今年發現了有4種。
野生鳥類頻頻上新,水下世界也別有洞天。今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在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新發現19種底棲動物,采集到了對水質敏感的中華細鯽和瓦氏雅羅魚,觀測到了極危物種低斑蜻。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監測處負責人 喬雅君:
低斑蜻它的稚蟲對水質要求比較高,是典型的清潔指示種。今年在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開展春夏秋三個季節采樣,點位也增加到了51個。這些物種的發現,就證明了白洋淀水生態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本臺記者 傅敏:
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提升了城市發展的"含綠量"。去年4月開放的燕南堤,是從堤埝道路清淤改造而來,現在又是一番新模樣:打造迎客松景觀,栽種1700余株花樹,拱橋、棧道、亭廊依次排開,步移景異,宛若畫中游。

石家莊游客:
綠化得特別漂亮,而且白洋淀水質也非常好。

淀邊村居民:
我就是白洋淀人,各種鳥類越來越多,現在荷花是開得正旺的時候,白洋淀最美的時候。

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水利水環境事業部 楊峰:
碧桃、油松、白蠟,這些都是今年新栽的,夜景的話也是非常漂亮的。今年4月1日開園以來,已經有8.1萬余人次的游客量。

本臺記者 傅敏:
60萬米高空看白洋淀,不僅能看到脫胎換骨的變化,也能通過遙感平臺,獲取到白洋淀關鍵水質參數,比如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等等,還能精準識別疑似黑臭水體和受污染區域。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 劉婷玥:
我們獲取的高分系列衛星,通過獲取它的影像,運用模型和算法對它進行分析,來得到白洋淀的這些水質的數據。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白洋淀水質中化學需氧量濃度分布的情況,從2021年到2024年,我們的指標是穩定保持在了Ⅲ類水標準。
遙感衛星獲取大范圍數據,無人船隨時出動,12個監測站實時回傳數據,構成了雄安新區"天空地淀一體化智慧監測網絡",實現了對白洋淀復雜水體狀況的監測。

本臺記者 傅敏:
沿著河湖看河北。在白洋淀,看蘆葦搖曳生姿,聽鳥兒自在鳴唱,水下是生機勃勃的"小世界",岸邊是人與自然相擁的新圖景。從水質改善到生物回歸,從生態修復到城淀共融,白洋淀的每一處"新"喜,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模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