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太行山脈巍峨聳立,清漳河水蜿蜒流淌。盛夏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綠樹成蔭。這個曾經僅有百余戶的山村,因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等機關近6年的駐扎,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路拾級而上,就來到了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舊址由3個具有冀西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和防空洞組成。院落依勢而建、錯落有致,灰瓦土墻與周邊蒼松翠柏渾然相融,散發著古樸厚重的歷史氣息。下院原是祠堂,正房曾是會議室,西廂房為劉伯承辦公室,狹小的居室和辦公場所依然保持著當年質樸的模樣。院內,一二九師幾位首長親手栽植的丁香和紫荊樹枝繁葉茂,高已丈余,如忠誠衛士守護著這片紅色土地。
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在赤岸村代代相傳。50歲的張維科是老房東張茂德的曾孫子,他撫摸著斑駁的墻壁講述:“老一輩當年主動把家里最好的房子讓給了師首長,一說起咱家曾是首長們指揮千軍萬馬的地方,我打心眼兒里驕傲。”
張維科說,當年村民們爭相把采光好的北房、西房讓給八路軍,自己擠在冬冷夏潮的東房、南房,劉鄧首長隨即提出要求:“多住東房、南房和廟堂,少給鄉親添麻煩。”
抗戰時期,赤岸村全村800余口人共騰出房屋約660間,供應軍糧28.8萬公斤,制作軍鞋2.88萬雙,89人參軍,1720人次參戰。
“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順著村民的指引來到將軍嶺,一條大渠宛若長龍盤繞山間,清澈水流飛瀉而下,水聲嘩嘩。1943年初,春荒蔓延,秋收無望,一二九師和邊區政府決定克服萬難,緊縮開支,撥出160余萬元冀鈔,用以工代賑形式開鑿漳南大渠。軍民用鐵錘、鐵釬一錘錘鑿出近30里石渠。水渠通水后,流經8個村,可澆地3000余畝。當地村民為了紀念這份深情厚誼,稱其為“將軍渠”。
如今的赤岸村,“129”樣式的路燈排列路旁,紅色主題浮雕墻再現崢嶸歲月。依托一二九師紀念館,村里建起紅色主題餐廳、連心巷等旅游項目,解決百余人就業。“我們堅持以紅為基,完善‘紅色+生態’研學游,塑造‘太行山居’鄉村品牌,推動紅色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郭磊介紹。
“回首往事漫漫歲月盡滄桑,烽火征程血染太行山上。清澈河畔赤岸村里喲,把劉鄧和他們戰友的故事傳揚……”赤岸村人循著先輩足跡,在紅色文旅與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續寫著新時代的魚水新篇。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 周金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