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一盤銅桿成本超30萬元,原料采購讓企業步步小心;高端設備門檻高,中小企業只能望“單”興嘆;成長路上缺資金少技術,企業步履蹣跚……這是寧晉線纜產業集群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
如何破解?寧晉在聯合發展之路上打出創新“組合拳”:統一集采砍成本,共享生產活產能,結對幫扶強筋骨。從單打到協作,大小企業共生共榮,共同育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產業森林”。

6月5日拍攝的寧晉縣賈家口鎮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園區。(河北日報資料片) 谷昭威攝
■ 集中采購,破解成本之困
7月16日,寧晉縣賈家口鎮宏鑫電纜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負責人李螢看著一盤盤銅桿被送入拉絲機,眉頭卻未舒展。
“銅桿是生產電纜導體的原材料。一盤銅桿重4噸左右,按當下每噸近8萬元的價格,僅一盤銅桿的原料支出就超過30萬元。”李螢說,對他們這些中小企業而言,每一次原料采購都必須精打細算。
“原材料在線纜生產成本中占比普遍超過70%。”寧晉縣電線電纜協會秘書長李波介紹,過去,單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原料采購量小、議價能力弱,價格變動對企業影響大。
線纜企業購買銅桿,常常是以盤為單位,一盤4噸左右,想湊夠一整車(約8盤),對小廠來說很難。李波表示,小批量意味著運費分攤下來高,采購價天然吃虧。此外,“零敲碎打”的采購方式,不僅成本高,供應鏈也脆弱不堪,隨時面臨“斷炊”風險。
寧晉縣擁有2300余家線纜企業,年產線纜約60萬千米,占全國市場份額近三分之一。為了解決中小企業這一難題,寧晉縣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模式,成立了河北昊潤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昊潤公司”),建立了原料倉庫,實行銅桿及輔料統一招標采購,進出庫統一管理。
“我們的核心思路就是集采降本,把分散的需求攥成一個拳頭,去敲開上游議價的大門。”昊潤公司總經理陶浩偉掰著手指算,“一家中小企業一年用1000噸銅桿,10家這樣的企業就是1萬噸。我們把這些需求整合起來,去找大型銅廠或實力雄厚的貿易商談價,話語權完全不同。”
此外,和單打獨斗的線纜企業相比,昊潤公司的專業團隊還可以運用期貨等金融工具研判市場走勢,力求在價格相對低位鎖定資源,進一步優化采購成本。
集采模式的優勢,迅速轉化為企業實實在在的利潤。“經過我們集中議價和操作,平均算下來,每噸銅桿的采購成本比自己零散采購低100元到150元。”陶浩偉說。
在李波看來,集中采購的價值遠不止降低采購成本。“通過集中采購,平臺鎖定了更優質的供應商資源,保障了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可以降低中小企業‘斷炊’的風險。”他表示,同時,集采平臺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決策能力,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及時、更準確的市場行情信息,助力企業作出更優的生產經營決策。
“現在臨時來訂單,生產線上急用料,有時候只需要一兩盤貨,一個電話打給昊潤公司,半天時間就送過來了。”李螢說。
同樣受益的還有侯口鎮的益金萊金屬線材有限公司。“我們公司專做銅桿拉絲加工,規模不大,用貨量不穩定。以前最怕臨時要料,價格高不說,還不一定能馬上拿到。現在找昊潤公司基本上能很快解決,價格還更優。”公司負責人曹惠昭表示。
目前,昊潤公司的年銅桿集采規模達3萬噸。“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拓展更優質的進貨渠道,更好地運用金融工具,深挖降本潛力。”陶浩偉說。

近日,寧晉縣鑫薈達科技(邢臺)有限公司工人在共享車間巡檢。 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 資源整合,激活集群制造潛能
智能機械手臂將成盤的銅絲原料運送至絞絲備貨區,銅質導體剛一下線,便被自動導向搬運車迅速轉運至成品區等待發貨……7月17日上午,寧晉縣賈家口鎮,鑫薈達科技(邢臺)有限公司的高端智能制造共享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
“客戶上午下單,下午或者第二天就能提走導體產品,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車間負責人趙江波說,這個共享車間引進了國內頂尖的生產設備,生產效率比傳統模式提升了2到3倍。自今年年初投產以來,已經與50多家線纜企業達成了穩定合作。
電線電纜是寧晉縣重要支柱產業,2024年,該產業集群實現營收689億元,同比增長28.9%。然而,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與產業轉型升級,一個困擾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對規模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訂單不足時設備只能“休息”,訂單充足時又因產能不足而著急。
為解決這一問題,2023年起,寧晉縣開始積極探索共享制造新模式,其核心就是整合資源聯合實現產能。
對此,中榆線纜河北有限公司負責人郭雄建有切身體會。“前一段時間,我們接到一筆緊急訂單,交貨期只有1天,需要用到高端數字化設備。我們自己的設備要么型號不對,要么排期滿了,多虧了鑫薈達的共享車間,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郭雄建說。
趙江波介紹,目前他們正在按“預制菜”思路打造新的電芯生產線,預計8月底就能投產。“未來,我們可以為線纜企業提供各種規格的導體半成品‘預制件’。中小企業拿到這些半成品后,只需要根據客戶訂單要求完成后續幾道相對簡單的工序,就能快速交付最終產品。”他說。
在寧晉,聯合起來的還有關鍵工序。
“輻照是生產光伏電纜、新能源汽車用線等特種電纜的關鍵工藝,設備十分昂貴,中小企業根本負擔不起。”李波介紹,過去,由于寧晉本地缺乏輻照加工能力,企業要么忍痛放棄這類高附加值訂單,要么只能將半成品運往天津、山東等地加工,加工成本和時間成本高昂,嚴重制約了產業升級。
2023年,由萬方集團與明達集團共同投資的歐達輻照共享工廠以及優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輻照共享車間先后投產,讓寧晉本地有了輻照加工能力。
7月17日下午,優唯公司共享車間,一個特殊的屏蔽室內,一臺從俄羅斯引進的大型電子加速器不斷發出低沉的嗡鳴。“我們正為本地一家電纜公司生產的光伏電纜進行輻照加工。”優唯公司負責人李勝濤介紹,輻照加工能顯著提升電線電纜的耐高溫、耐腐蝕性能,有效延長使用壽命。
該共享車間投產以來,已服務數十家本地企業,成為周邊線纜企業的“輻照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延長產業服務鏈條,借鑒這一模式,優唯公司還專門新建了研發檢測中心。
“我們免費為那些缺乏檢測設備的中小企業檢測材料性能,還會給出優化建議。”李勝濤表示,這種開放共享既助力產業升級,也為自身研發的新型材料培育了潛在市場。
“通過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產業鏈龍頭企業將優質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和核心技術等優勢輻射開來,賦能上下游中小企業,深化了大小企業間的協同合作。這類似于構建一種共生生態,讓中小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加速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體系由單點突破邁向協同繁榮。”寧晉縣電線電纜研究院院長李娟認為。
目前,寧晉縣已有400多家企業參與搭建各類共享平臺,受益企業數量超2100家。初步測算,參與共享的企業平均降低生產成本3.5%至5%,經營效益顯著提升。
■ 共生共榮,共育“產業森林”
7月17日,寧晉縣賈家口鎮黃兒營西村,運祥線纜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拉絲、絞制、絕緣、成纜、護套……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
公司負責人孫運濤說:“兩三年的時間,公司銷售額翻番,這多虧了縣里推行的‘1+N’結對幫扶政策。”
孫運濤口中的“1+N”結對幫扶,是寧晉縣遴選出一批規模以上企業作為“指導老師”,每家結對幫扶3至5家中小企業,在資金、生產、技能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
“政策設計之初,我們就強調自愿參與和就近分配原則,讓幫扶更精準、更可持續。”寧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谷立偉介紹,首批即有185家規上企業積極響應,與787家中小企業成功結對。
亞星線纜與運祥線纜結對幫扶,正是這項政策成效的生動案例。
“亞星線纜對我們的幫扶是全方位的。”孫運濤指著車間里熟練操作的工人說,“他們不但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把手對技術工人和質檢人員進行技能培訓,還在資金、管理方面扶持我們。”
提到亞星線纜對運祥線纜一次緊急訂單的幫扶,孫運濤說:“客戶要求20天內交付價值2000萬元的產品,但我們面臨800萬元原材料采購資金缺口。關鍵時刻,是亞星線纜主動借給我們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幫扶之前,運祥線纜僅有10名員工,生產技術和檢驗檢測能力與大企業差距明顯。如今,公司員工增至近20人,生產成本降低了3%,訂單量穩步提升。
幫扶同行,是否擔心會培養競爭對手?亞星線纜技術總監徐文栓說:“寧晉的目標是打造千億級電線電纜產業集群。幫扶中小企業共同提升,實現共生共榮,可以把寧晉線纜這個區域品牌整體做大做強。”
如果說“1+N”結對幫扶是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傳幫帶”,那黃兒營西村企業服務中心則為小微企業提供了“一站式”服務支撐。
走進黃兒營西村企業服務中心,產品展示廳品類豐富,還設置了電纜檢測室和產品研發中心,配備了多種電線電纜生產和檢驗檢測設備。
黃兒營西村黨委書記寧小五介紹,村里有200多家線纜相關企業,中心不僅免費提供電線電纜檢測、業務代辦、商業交流洽談等服務,還與相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建立了聯動服務機制。
申弘線纜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曉申告訴記者,申弘線纜從年產值約100萬元起步,發展到年產值超2000萬元,企業服務中心的持續幫扶功不可沒。
“公司剛成立時資金緊張,買不起全套的檢驗檢測設備,我們的部分線纜成品就拿到中心來檢測。此外,中心還幫助我們申報專利、尋找訂單,甚至在原材料采購資金緊張時,協調大企業提供短期借款支持。”劉曉申說。
從過去單打獨斗,到如今聯合發展,寧晉線纜企業在協作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王思達 閆德見)

7月17日拍攝的寧晉縣鑫薈達科技(邢臺)有限公司共享車間智能生產線。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攝
相關
以科技創新打造產業競爭優勢
近日,在寧晉縣亞星線纜集團145米高的立式生產塔內,技術人員正調試著海底電纜交聯機組。這座華北地區最高的電纜立塔,決定著電纜絕緣偏心度的核心精度。
“我們攻克了高塔建設的技術瓶頸,工期比行業常規縮短35%。”集團技術總監徐文栓介紹,隨著柔直輸電技術在海上風電中的應用,該企業突破高壓電纜絕緣工藝,使產品躋身高端市場。
這一場景,正是寧晉線纜產業以科技創新打造競爭優勢的縮影。
作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寧晉線纜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在天環線纜集團生產車間,防水型鋁合金電纜每天批量下線。“傳統電纜在潮濕環境中易失效,我們通過材料改性實現了導電與防水性能融合,已獲多項發明專利。”該公司董事長潘明東介紹,該產品推動企業年產值增長超20%。
更前沿的突破來自高鐵線纜領域。邢臺鑫暉銅業特種線材有限公司研制的銅鉻鋯合金接觸網導線,解決了高鐵導線在高速運行時強度與導電性難以兼顧的難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成為時速400公里高鐵的標配產品,已應用于京滬高鐵、大西高鐵等重大項目。
寧晉縣還提出“京津研發、寧晉轉化”的創新體系,引導支持企業與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在35%以上,向創品牌、創標準的目標邁進。
技術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在寧晉縣東北部,總投資19.5億元的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正在施工。該項目將建設電線電纜產業學院等6所學校,建成后僅新能源電線電纜專業,每年可輸送近千名技能人才。
以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為引領,寧晉線纜品牌效應持續釋放。在2024年華北(寧晉)國際線纜展上,寧晉企業斬獲7.6億元訂單。2025年全國電線電纜(寧晉)春季訂貨會吸引300余家采購商參加,區域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今年第一季度,寧晉線纜產業營收達154.8億元,同比增長20.3%。
從村莊作坊到現代化工廠,從價格競爭到質量標準競爭,技術創新正引領“中國電纜之鄉”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文/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