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記者 孫 維 通訊員 吳海濤 郭 松
民生為大,枝葉關情。在燕趙大地上,古城保定始終將人民置于發展的核心,視民生工程為撬動百姓幸福生活的堅實支點。今年以來,全市精準發力,聚焦住房安居、醫療健康、教育提質、文體繁榮、交通暢聯等20個關鍵民生領域,持續深耕細作。截至6月末,多項工程捷報頻傳,已提前完成階段性目標。一幅“民生提質、幸福升級”的壯美畫卷正在保定大地徐徐鋪展,百姓的獲得感如春風化雨浸潤心田,幸福感如暖陽普照持續升溫,安全感如磐石筑牢堅不可摧。
棚改蝶變:從“憂居”到“優居”的幸福躍升
步入蓮池區八里莊家園,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這片曾以狹窄巷道、連片平房為標志的棚戶區,作為保定市第三批城改安置項目的首批交付區,已然煥然新生。人臉識別門禁精準高效,全覆蓋監控織就安全天網,蔥郁綠意點綴其間——昔日“雨天積水沒車、衛生臟亂差”的景象,早已蕩然無存。
“如今這小區環境,看著就舒心!”居民郝春英在窗明幾凈的廚房里忙碌著,談及變遷,喜悅溢于言表,“過去一下雨就犯愁,現在路平燈亮,衛生有人管,住得踏實多了?!备钏凉M意的是,步行一公里內,學校、醫院、菜市場一應俱全,生活的便捷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節節攀升的幸福指數。
棚戶區改造,既是惠及萬家的民生工程,更是驅動城市更新的發展引擎。今年以來,我市將建成交付32153套棚改安置房列為硬指標。截至當前,21339套新居已迎來主人,66.3%的交付率,不僅照亮了萬千家庭的“安居夢”,更成為古城品質躍升的生動注腳。從低矮平房到現代社區,從泥濘小巷到康莊大道,棚改工程不僅重塑了城市肌理,更深刻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與幸福感知。
教育提質: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夏日炎炎,淶水縣第三小學的建設工地依然熱火朝天。嶄新教學樓已然矗立,綜合樓正進行二次結構施工,改造后的標準化操場輪廓初顯,即將煥發新姿?!凹议T口建起好學校,孩子們再不用跑幾里地求學,我們心里踏實多了。”居民隗功雪的話語里,飽含著對未來的殷切期盼。
“此次擴容提質,是硬件與軟件的同步升級?!睖Z水縣教育和體育局發展規劃股高亮介紹道。新建的六層教學樓及看臺,配齊計算機教室、心理咨詢室等現代化功能教室,學??倢W位將增至2700個。“硬件提升是基礎,更重要的是,依托煥然一新的校園環境,我們將著力引進優質師資、探索先進教學模式,真正打通縣城適齡兒童就近入學、‘上好學’的通道。”
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今年,我市將新建、改擴建5所義務教育學校列為重點民生工程,目前已有2所圓滿完工。從硬件的優化到軟件的升級,從資源的均衡配置到教育質量的整體躍升,保定正以教育提質工程為有力抓手,努力兌現“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的承諾,讓教育公平的陽光,普照每一個渴望成長的角落。
多點開花:民生工程繪就幸福畫卷
民生工程的“加速度”,體現在城鄉的每一個角落。
太行深處,“四好農村路”蜿蜒貫通,36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已完成304.5公里,為鄉村發展注入澎湃動能。24個縣鄉村三級客貨郵站點的開通,讓“滿城草莓清晨采摘、午抵京津”從愿景變為現實,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徹底暢通,城鄉融合的脈搏強勁躍動。
健康防線日益筑牢。孕婦無創產前基因免費篩查惠及21824例,為萬千家庭守護著生命健康的希望。聚焦城市安全,全市4252個小區實現電動車充電端口1:5的科學覆蓋,8950處安全隱患的整改全面完成,居民揮別“充電難、充電險”的困擾,社區生活安心無憂。
關愛之光溫暖照亮特殊群體。1025戶殘疾人家庭完成無障礙改造(改造率達119%),生活空間更顯便利與尊嚴;82名低?;疾D女獲得及時救助,傳遞著社會的溫情;320戶特殊困難老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銀發歲月的安全與舒心得到悉心呵護。
精神文化滋養百姓心田。2086場基層惠民演出點亮鄉村的夜晚,674項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吸引8.2萬余人次熱情參與,全民健身熱潮涌動;693場巾幗家政服務培訓精準賦能,助力婦女穩穩端牢“就業飯碗”。從物質保障到精神滋養,從生活便利到權益維護,民生工程的維度不斷拓展,惠澤萬千百姓。
民生溫度,是高質量發展的幸福刻度。如今,我市民生工程推進態勢喜人:電動自行車安全、殘疾人輔具適配、巾幗家政等3項工程提前達標;農村路網、客貨郵站點、文化惠民等5項工程進度突破75%。這份沉甸甸的“年中答卷”,是保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注腳,更是古城百姓幸福生活最堅實的支撐。
■記者手記
從棚改新居的歡聲笑語,到菁菁校園的瑯瑯書聲;從鄉村道路的車水馬龍,到文化廣場的載歌載舞……一項項民生工程的落地生根,正悄然重塑著古城的肌理與氣質。發展的溫度觸手可及,幸福的質感日益厚重,隨著民生工程跑出的“加速度”,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正愈加鮮明亮麗。以實干為筆,以擔當為墨,如今的保定,正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奮力書寫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