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保定7月6日電 題:侗族大歌“村超”遇見“馬蘭花”,講述了怎樣的“鄉土中國”?
作者 陳林 呂子豪
侗族大歌、“村超”、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是三張新時代中國農村的生動名片,也是外界管窺、讀懂今日“鄉土中國”的窗口。
7月5日晚,2025村超全國賽(河北賽區)暨保定市超級足球聯賽在保定阜平開幕。開幕式上,來自中國西南山區的侗族大歌團隊與來自中國北方太行山區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一起,用歌聲向外界講述了今日“鄉土中國”的故事。
歌聲中,有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千余年夢想實現的喜悅,也有對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美好未來的向往。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山里娃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會歌的一幕讓人記憶深刻。清澈童聲感動世界同時,也讓外界看到了實現脫貧后中國農村少年的新變化。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兩千多年前《詩經》里的悠悠吟唱,貫穿著中華民族千余年的追求與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2012年12月,中國脫貧攻堅動員令從阜平發出。2020年2月,阜平實現高質量脫貧。2020年底,作為全國最后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榕江縣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這一年,中國所有832個貧困縣告別絕對貧困。次年,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數年后,侗族大歌團隊與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首次同臺,在中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的地方相遇。正如一位參加演出的侗族姑娘所言,侗族沒有文字,生活故事依靠歌聲代代傳承,與太行山區孩子一起演唱的歌聲中,有現在幸福生活的見證,也有對未來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為活動現場。王玉國 攝
歌聲中,折射出今日中國鄉村活力,這“三張名片”亦日漸成為跨越山海傳向世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載體。
這是河北村超的賽場,當日比賽現場吸引數萬人觀看。場外,當地乘勢搭建體文旅商農等多業態融合場景,推出“看村超游保定”、農特產品展銷等活動,讓游客流連忘返。
自榕江“村超”火爆“出圈”、在海內外持續“圈粉”以來,這一將體育、鄉村、經濟、文化、旅游等緊密相連的超級IP,正帶動全國各地更多村級賽事“火”起來,并將賽事IP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增量。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球隊、媒體,也一次次走進“村超”現場,進行近距離觀察。
傳承千年、從山野間飄出的侗族大歌,同樣在與世界“對話”。這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走出國門。近年侗族大歌的“出山”又“出海”、讓世界近距離“侗聽”到了中國的民族故事,也增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同樣如此。當地已先后成立學生合唱團110多個。聚光燈下的一支支合唱團,也正與“村超”、侗族大歌一樣,成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向世界展現對外形象的新載體。
歌聲中,有榕江遭遇洪水時,阜平與榕江的守望相助,也見證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6月下旬,榕江遭遇洪水侵襲,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6月30日晚,在距離榕江千里之外的阜平,舉行了“阜平縣支援榕江抗洪救災公益演出”。合唱團小演員邊唱邊落淚的情景,感動了許多網友。
從遭遇洪災到開啟常態化重建,榕江得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大力支持。而阜平的援助,正是全國各地援助榕江的縮影。
圖為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與侗族大歌團隊一起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呂生 攝
7月5日晚,阜平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與來自榕江的侗族大歌團隊一起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讓現場許多觀眾動容。侗族姑娘潘鳳蘭說,她唱這首歌時,淚水一直在眼睛里打轉。她們換乘飛機、高鐵、汽車,歷經十幾個小時從榕江到阜平,就是希望表達侗族兒女對阜平、對全國人民的感謝。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從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從積石山地震到榕江洪災,每逢災難發生時,中華各族兒女齊心合力、守望相助的感人場景總會一次次重現。災情過后,各族兒女也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攜手奮斗發展。而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寫照之一。(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