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D打印這股科技旋風碰上傳統建筑行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邯鄲市肥鄉區,有一家企業靠著自主研發的技術,整體打印出全國最大的3D建筑。下面跟隨記者去一探究竟。
本臺記者 萬佳:
我身后這個建筑面積 2000 多平米的二層小樓是用 3D 打印技術一體成型的,這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 3D 打印建筑。
河北量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 王曉輝:
它是采用我們自主研發的框架式打印設備,配備兩個打印頭同時進行打印,它的綜合成本可以降低30%,性能方面經檢測可以抵抗8級地震。
研發人員介紹,目前3D打印技術可以實現建筑墻體的快速打印,打破了傳統建筑受模板等因素限制無法建造復雜結構的弊端。建筑的房梁與房頂仍以鋼筋為框架支撐,保證建筑安全耐用。當然,墻體的堅固也離不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3D打印材料。
河北量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趙毅:
和傳統的混凝土比我們沒有用粗骨料,所以它是一種類砂漿的材料,除了一些膠凝材料和外加劑,我們還增加了至少45%以上的固廢,這樣的話既能滿足產品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能在綠色循環經濟上有一定的突破。
項目團隊利用粉煤灰、礦渣等工業固廢作為主要原料,開發出固廢基3D打印材料,而打印設備的研發,同樣攻克了不少難題。
河北量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超:
其實不只是這個小設備做大,誤差的話它也會相應放大,我們通過這個算法重構和這個拓撲優化,從我們機械設計和軟件控制方面,解決了這些難題,保證我們持續大尺寸打印。
如今,公司已經研發了第五代建筑3D打印機,打印精度控制在0.1毫米內,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精細度。支撐這一突破的,是企業三年五次技術迭代的持續攻關。
河北盛卓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葛超眾:
集團近幾年一直把這個產值的5%-8%拿出來投入研發經費,光這個現在這個3D打印這塊累計每年投入幾千萬。
公司已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河北工程大學聯合共建研發技術中心,并且與住建部、國家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監測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開展了3D打印建筑示范工程論證。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金海:
該技術可大大縮短房屋建設周期、降低建造成本,為解決農村地區建筑勞動力短缺,綠色低碳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