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耕地保護體系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我省超額完成8801萬畝耕地保護任務
2024年4月1日,在曲陽縣西流德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中心支軸式噴灌機正在進行噴灌作業。(河北日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攝
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苑立立、張俊琴)糧安天下,地為根基。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年來,我省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構建責任傳導—協同監管—長效保障“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體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與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形成齊抓共管耕地保護大格局,推動土地資源更集約、更高效、更可持續地高質量利用。2024年,我省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8801萬畝耕地保護任務目標。
“我省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省之一,但是仍然面臨人多地少的難題。”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想要真正守住耕地這一珍貴的資源,必須從制度建設上著手,形成保護有力、執行順暢、管理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我省堅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好每一寸耕地。各地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明確將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納入政治監督重點,部署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相關專項行動,落實黨政同責、終身追責。省自然資源廳堅持把壓實責任作為耕地保護的首要任務,通過高位統籌、警示震懾、紀法聯動、考核督導等硬措施,確保耕地保護責任層層落實、壓力逐級傳導。
把嚴守耕地紅線作為頭等大事,必須深入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對此,我省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著力構建多部門協同、多層級聯動的監管格局,通過部門聯動、駐點督導等手段,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保障全省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守護飯碗田,更離不開科技釋放的倍增能量。
我省加強耕地保護日常監管,充分利用動態監測平臺,綜合部級推送和省級自提變化圖斑,經合法性分析后,提取出高度疑似違法圖斑,下發至市縣工作人員手機端開展核實確認。同時,探索應用“無人機機巢+執法”低空智能監管技術,嚴厲打擊土地違法行為,全力構建“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的監測體系,嚴防耕地流出。
此外,我省還強化長效保障措施,鞏固耕地保護成果。各地注重制度建設與能力提升相結合,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強化能力建設、加強宣傳引導等做法,構建起耕地保護長效機制。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