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樓舒心安居、下樓就業創業
——探尋雄東就業創業示范街的宜業宜居密碼
選料、對口、拼接……5月2日10時許,在雄安新區雄東片區同德二路的“雄業創工坊”箱包車間,家住紅景苑小區的居民董變存正在裝配箱包拉桿。
董變存在“雄業創工坊”工作已有1年時間。“家里有患病的老人需要照顧,不能出遠門打工。”董變存說,后來聽說,家附近就有適合回遷群眾的工作崗位。來到現場參觀后,她覺得工作地點離家近、時間靈活、不限年齡、操作簡單,第二天就上崗了。
“隨著技術逐漸熟練,收入也越來越多,現在一天能掙約100元。這份工作我很滿意。”董變存笑著說。
圖為”雄業創工坊”運營負責人王桃燁(右一)在箱包車間巡查。雄安媒體中心 李連成 攝
董變存的經歷是雄東片區回遷群眾就業的典型案例。雄東片區是雄安新區外圍組團中雄縣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區先期建設的區域之一,肩負著保障高鐵樞紐周邊居民搬遷安居、引領淀東片區發展的重任。自2022年以來,雄東片區已回遷四個批次,常住回遷群眾2.1 萬人。
“自雄東片區啟動回遷以來,我們多次組織‘大走訪’,發現就近就業是回遷居民較為突出的需求。”昝崗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經統計,這里有就業意愿人口9408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昝崗管委會聯合雄縣公共服務局依托雄縣塑料包裝、箱包生產、帽子加工等傳統產業基礎,盤活預留公服設施資源,統籌“四業并舉”和“四項收入”,著力打造了由“雄業創工坊”“雄業創新坊”組成的就業創業示范街區,讓群眾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
居民就業,場地先行。昝崗管委會強化物業資產清單梳理,謀劃空間利用新模式,建立“雄東片區預留公服設施資產清單”,合理利用雄東片區部分預留公服設施,打造“家門口就業圈”。
“如何實現新建片區回遷群眾就業,此前沒有成熟模式,只能一點點摸索。”雄業創工坊”運營負責人王桃燁說,多虧了職能部門利用預留公服設施,為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提供場地支持,降低了運營成本,讓他們有了放開手腳大膽嘗試的底氣。
從100平方米的“零工驛站”開始,發展到如今6000余平方米的“雄業創工坊”,依托公服設施,王桃燁邊對接合作廠家、邊培訓工人,逐漸探索出了一套成熟模式:以資源下沉、產業進社區、加工入戶等形式,引導回遷村原有產業及周邊企業,將基礎加工環節布局到雄東片區,利用“雄業創工坊”打造車間式、工坊式等新型就業平臺。
“既解決了原征遷村傳統產業的車間廠房和用工問題,同時也為回遷群眾中就業難度較大的家庭婦女、殘疾人、老年人等低收入居民,提供了靈活多樣的就業崗位。”王桃燁說,社區居民不出小區即可上崗,接孩子做飯不耽誤工作,實現了“上樓安家,下樓就業”。
“雄業創工坊”自去年4月運營以來,利用雄東片區預留公服設施面積6000余平方米,合作企業13家,帶動600余人實現就業,增加回遷群眾收入1000余萬元。“今年我們將實現帶動1000人就業,增加群眾收入4000萬元。”王桃燁說。
從“雄業創工坊”步行約百米就到達“雄業創新坊”。
漆扇、浮雕、文房四寶……走進入駐企業雄安藝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辦公室,各類文創產品琳瑯滿目。該公司負責人王樹泉正聯系工作人員,為展出攤位補貨。“假期期間我們的產品廣受游客歡迎。”王樹泉說。
圖為返鄉創業人員王樹泉在“雄業創新坊”辦公室內展示文創產品。雄安媒體中心 李連成 攝
王樹泉之前在外地做文創設計工作。雄東片區回遷房建好后,他決定回家鄉創業。2023年4月,在“雄業創新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王樹泉注冊成立公司。“這里功能齊全、服務便捷,不僅可以免費使用辦公場地和設備,還能享受創業導師的免費指導,這對于回遷創業者真是‘雪中送炭’。”王樹泉說。
“為支持有創業意愿的回遷群眾、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京津返鄉創業者,實現低成本啟動創業、參與創業,在昝崗管委會和雄縣公共服務局支持下,我們打造了‘雄業創新坊’,為他們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及創業服務。”“雄業創新坊”負責人董振英介紹,這里設有獨立辦公區、開放式辦公區、直播間、會議室等公共設施,同時提供創業指導、政策咨詢、創業培訓、金融支持等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
目前,“雄業創新坊”入駐創業企業34家,涵蓋物業管理、人力資源、園林綠化、古玩文創等多個領域,直接帶動就業330人,間接帶動就業805人。
昝崗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長約1.5公里的雄東就業創業示范街區,沿街預留公服設施59處,現布局1處創新坊、1處家政服務工作站、2處零工驛站和13處社區工坊,實現回遷片區就業創業“新場景、新形象、新效能、新模式”。截至目前,該街區累計帶動就業超2700人,實現靈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