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容東片區4號能源站是一座花園式的能源站,不僅有亮麗的外表,也有綠色、智慧的“里子”。
吳本旭攝
雄安新區啟動區2號能源站內,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
吳本旭攝
俯瞰雄縣鑫城小區。
劉東堯攝
河北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的東南角,綠植點綴著一處花園式建筑,你可能想象不到,這里是為片區居民提供熱力的能源站,家家戶戶的暖氣就是由能源站來“加熱”的。
能源站的設備安裝在地下,天然氣的煙囪也被“包裝”成了“塔樓”。住在附近的居民說,見過塔上面飄白煙,但沒有絲毫異味。時值冬季,來自地下的熱量正溫暖著雄安新區的千家萬戶。
近年來,利用豐富的地熱能,雄安新區已構建起多能耦合、綠色低碳、智慧調控的冬季供熱系統,并持續加大提升地熱能開發利用及供熱占比,流淌在雄安新區的這股“暖流”,不斷向著綠色低碳、清潔無污染的方向轉型。
“老雄安人”的清潔新生活
11月初,家住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的蔡志丹同十幾位鄰居在小區的地下車庫參加了一場“特別”的活動——“熱力站開放日”。
熱力站,通俗來講就是給小區集中供熱的中轉站,來自能源站的熱能到達熱力站后再輸送到小區內的每棟樓、每戶居民家中。
熱力站“隱藏”在各小區的地下車庫中,平時大家很難見到。開展“熱力站開放日”活動,就是為了讓居民進一步了解小區的供熱設備是如何運行的,供熱工作是如何準備的。居民如果有任何關于供熱的問題,現場工作人員也會一一解答。
“想不到熱力站里面這么干凈,設備、管道都很新”“家里的暖氣原來是從這里供過去的”“早些年咱們在農村都是自己燒煤、燒氣,現在新小區都用上地熱了”……參觀過程中,居民們一邊聽著講解,一邊還會時不時交流幾句,表達著各自的感受。
參觀結束后,有的居民還專門問了工作人員一些問題,有的在意見簿上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我們一家4口人,以前住在安新縣大王鎮西陽村,搬到容東片區快3年了,冬天家里挺暖和,屋里溫度在22攝氏度上下。”蔡志丹說,“以前在村里都是自己燒爐子,屋里溫度也只能到十七八攝氏度,花費還高。住進新家后,取暖方便省心還能少點開銷。”
據統計,容東片區的集中供熱面積達到700萬平方米,自第一批回遷群眾入住起,便全部采用天然氣和地熱能進行供熱。
“天然氣和地熱能都是清潔能源,《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指出,要‘科學利用地熱資源’。在滿足集中供熱平衡要求的前提下,我們優先全量投運已開采的淺層地熱和中深層地熱,輔助投運天然氣鍋爐,實現多能互補,優化供熱能源結構。”中國雄安集團智慧能源公司(以下簡稱“能源公司”)容東事業部負責人劉強說:“天然氣+地熱,就如同汽車的‘油電混動’一樣,可以更好地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排放,實現雄安新區的綠色、清潔供熱。”
目前,能源公司承擔著容東、容西、雄東、雄安站樞紐片區和啟動區的供熱保障工作,供熱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投運能源站12座、熱力站147座、供熱管網500公里、中深層地熱井60口,預計2024—2025年采暖季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達到25%。
智能調控讓供熱更有“數”
11月5日下午17時許,在雄安新區啟動區2號能源站中控室內,工作人員陳希同和幾名同事正在進行今年供暖季前的第一次天然氣鍋爐點火試驗操作。
屏幕前,陳希同一邊操縱著鼠標,一邊用對講機與各處的同事進行溝通。
隨著大屏幕上一個小火苗圖標的亮起,鍋爐順利完成點火,一串串數字在不斷跳動。
“點火試驗成功代表著能源站整個供熱系統已經具備運行條件,可以隨時啟動。”能源公司啟動區供熱運行負責人王寧說。
從浙江來到雄安新區工作的王宇欣今年上半年在雄安新區啟動區安了家,對于新家的供熱情況,她很關心。
“在南方生活的時候沒有暖氣,現在搬到了雄安新區,我特別在意家里暖不暖和,冬季空氣質量如何。”王宇欣說,“幾天前我專門咨詢過有關工作人員,了解了小區的供熱方式以及一些供熱常識,原來雄安新區早已使用了清潔能源,并且就供熱保障做了充分準備,這下我就放心了。”
王寧介紹,雄安新區新建住宅樓宇實現了“源—站—樓—戶”熱表、氣表全量覆蓋,在物聯接入和全景感知基礎上,基于表計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對用戶供熱、供氣情況進行智能分析。
“通過分析安裝在用戶側的熱計量表每天的供、回水溫度,結合氣象、運行歷史數據等分析各用戶的供熱冷暖,針對供熱不達標的居民,我們會主動上門進行溫度調節,將‘被動服務’升級成為精準的‘主動服務’。”王寧說。
王寧提到的智能分析,屬于能源公司智慧能源運營平臺的一項功能。能源公司供熱運行部負責人張義超介紹,基于雄安新區數字城市建設成果,他們實現了能源數據融合、服務融合、平臺共用,對供熱、燃氣設施進行智能化生產監控、運行調度、應急運維以及企業一體化綜合管理,提高了供熱質量的同時,也節約了能源,減少了碳排放。
“無煙城”不斷開創新模式
地熱能是指賦存于地球內部巖土體、流體和巖漿體中,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熱能,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特征:穩定、低碳和可再生。
在雄安新區說起“地熱”這個話題,雄縣人能講出不少“道道”來。
家住雄縣鑫城小區的趙一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個小區十年前就是地熱集中供暖,有8口地熱井,冬天屋子里溫度能到24攝氏度上下。“以前在農村老家,每天一大早就得起來換蜂窩煤,麻煩不說,還特別臟。搬過來之后,不光暖和,小區里見不到大煙囪,地上干凈,喘氣也舒服。”趙一萍說。
雄縣是華北地區第一個地熱供暖“無煙城”,縣城內實施地熱代煤供暖時間超過15年,燃煤鍋爐、大煙囪早已成為歷史,城區基本實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塵“零排放”。
為什么是雄縣?
首先,雄縣61%的地表下埋藏著地熱資源,地熱水儲量高達821億立方米,牛駝鎮地熱田有一半分布在雄縣。1988年出版的《華北地熱》一書中記載了牛駝鎮地熱田的熱儲優勢:埋藏淺、水溫高、儲量大、水質好。
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公司(以下簡稱“新星綠源公司”)技術總監孫彩霞介紹,牛駝鎮地熱田是國內公認的優質中深層地熱田,打到地下1500至2000米就有熱水,而在其他地方,獲得同樣溫度的地熱資源通常要打到地下3000多米。
此外,雄縣地熱水的溫度也很高,常年在60至80攝氏度之間,出水量平均為每小時50至70立方米,部分地區可達每小時120立方米。而且,雄縣地熱水礦化程度低,基本可直接使用,不易對管道造成腐蝕。
雄縣人民政府在2009年同新星綠源公司簽訂了地熱資源開發戰略合作協議,邁出了探索利用地熱替代燃煤解決城市供暖的重要一步。
“以前雄縣只有3個小區采用地熱集中供暖,合作協議簽署后,我們對雄縣地熱資源、地面用能需求開展了系統評價,在此基礎上,協助雄縣編制了地熱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對全縣地熱資源實施整體開發。”新星綠源公司生產技術部主管崔寶柱說,目前,公司在雄縣的地熱供暖覆蓋面積有900多萬平方米,城區95%以上的建筑都已采用地熱供暖。
崔寶柱已在雄縣工作8年,深度參與了雄縣地熱供暖項目的開發工作。在他看來,當前地熱資源利用的技術核心要求就是“取熱不取水”。
從開采井將地熱水抽出后,通過換熱器取熱,然后由回灌井將冷水重新注回地下水層,這一過程被稱為“同層回灌”。與此同時,另一套自來水循環系統將經過加熱的水通過供暖管道送入千家萬戶,實現“采灌平衡”。
崔寶柱說:“過去一般采用一口生產井一口回灌井的‘一采一灌’模式。在雄縣,為了提高地熱井的使用效率,我們陸續開發出‘兩采一灌’和‘五采三灌’的地熱井群模式。”
雄縣人民政府同新星綠源公司這種開發合作模式,被業界稱為“雄縣模式”。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在雄縣召開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會,推廣地熱代煤取暖的“雄縣模式”,認為“雄縣模式”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可行。“雄縣模式”就此叫響,之后在5個省25個縣得到復制推廣。
《河北雄安新區綜合能源專項規劃》指出,能源是支撐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打造引領未來的現代能源系統,建設高效節能示范區、清潔供暖樣板區、智能能源試點區,對于推動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雄縣模式”的成功,為雄安新區清潔取暖蹚出了一條新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