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添活力 提質增效強動能——定州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紀實
圖為河北長安智能化生產車間。記者白永民攝
河北長安40萬輛擴能項目穩步推進,獵手皮卡項目已建成投產,G393新能源物流車項目主生產線建設完成;威爾特公司產品榮獲“2024中國體博會”智能室外健身器材銀獎……
近年來,定州市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力打造制造強市。今年1至9月,定州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速98%,位居全省第一,工業投資增速24.1%。
聚“鏈”成勢
壯大新質生產力
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總裝二車間一派繁忙景象,機械臂不停舞動,線上正在生產的是全球首款增程式皮卡車。
這款新能源皮卡一上市,就受到市場熱捧,1至9月銷量4300余輛。
“我們引進北京四維智聯的車載信息娛樂終端總成,讓汽車擁有了‘最強大腦’。”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金城說,這個智能終端設備擁有每秒2萬億次的算力,可以實現1秒語音喚醒、1秒極速開機、1秒閃電聯網等高頻操作,提升了汽車的智能化水平。
河北長安作為長安汽車商用車生產基地,擁有集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為一體的生產線,具備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年產值80億元,銷量達20萬輛。
以鏈為媒,聚鏈成勢。以整車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向中高端轉變,成為定州發展汽車產業的突破口。
定州市依托河北長安整車制造的產業基礎,以河北長安為龍頭,圍繞整車零部件配套的前延后伸,進行有針對性地項目招引,先后落戶一批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河北長安整車產量20萬輛,配套企業16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家,形成了機械加工企業、汽車物流企業和汽車銷售企業等配套體系成熟的特色產業集群。
聚集資源
推動企業“抱團取暖”
“這個系列秉承低碳環保理念,采用植物仿生設計,一共有8款產品,都是我們自主研發設計,在‘2024中國體博會’上獲得智能室外健身器材銀獎?!痹诤颖蓖柼伢w育用品有限公司展廳內,該公司董事長杜志紅正在向客商介紹新產品。
體育用品產業是定州市傳統產業之一,興起于清朝末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迅速發展,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到上世紀末,定州曾是全國最大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高峰時每月出口量高達三四百個集裝箱。然而,長期以來,在體育用品市場一提到“定州造”,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廉價品”,沒有品牌,不成規模。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定州市從聚集優勢資源入手,謀劃建設了占地1000畝左右的體育用品產業園,建設集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展示中心、服務中心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全市體育用品產業向全產業鏈、高端制造發展。
體育用品產業園采取“龍頭帶動、滾動發展、統一管理、自主經營”的模式,將體育用品企業及關聯企業吸納到園區中,統一研發,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運作,共建共享綜合服務平臺,延伸產業鏈條,整體推進入園企業做大做強。
“我們入園企業實現了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將‘群體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河北銀箭體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磊說,園區內體育用品產業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擴張正在逐步顯現。
創新突破
由“制造”變“智造”
在河北雙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機多用的秸稈收集車格外引人注目。
“這款秸稈收集車實現了秸稈粉碎、收集、儲運同時作業,解決了秸稈離田多人多車作業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秸稈收集成本?!焙颖彪p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占欣介紹。
秸稈收集車由河北雙天與河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團聯合研發,攻克了秸稈回收中的系列技術難題,與市場同類型產品相比,秸稈粉塵含量減少90%。
創新是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的“加速器”。定州市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團的技術資源優勢,積極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強化“專精特新”人才資源供給,助力中小企業穩當細分領域核心技術的排頭兵,賦能“小巨人”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增加科技創新投入,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定州市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企業研發平臺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等方面的獎補支持,連續3年地方財政科技支出超過1億元。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給予技術改造稅收優惠和專項貸款支持,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0個,培育智慧工廠、智能車間10個。
在鼓勵企業加速釋放創新活力的同時,定州市進一步加快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步伐,助力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今年,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定州市宏遠機械有限公司2家企業成功入選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工廠名單。截至目前,全市上云企業達1416家,擁有省級數字車間18個,累計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重點項目22個、示范項目4個,省級工業企業信息安全綜合防護能力建設試點企業4家。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