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河北始終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系列報道《奔向現代化》今天來看《河北:同繪共富新圖景》。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谷琳:
我手中這顆沉甸甸的玉露香梨,來自阜平縣大道村的果園。獨特的山地氣候,讓這里生產的香梨多汁飽滿。每到秋天,大規模采摘季的到來,這些來自太行深山的香梨都會隨之開啟一場長途旅行。
阜平縣大道農業示范園區工作人員:
今天摘的梨今天晚上就發到上海啦。
阜平縣大道農業示范園區工作人員:
賣到北京的大超市啦,一個梨就是按四塊五,俺論個賣的。
阜平縣大道農業示范園區工作人員:
我們的梨能賣到廣州深圳,特別好吃。
遠銷千里的山貨,過去走的最遠的路,不過是樹梢到村口的幾公里。
連綿起伏的太行山,阻隔了遠方,也讓這里的人們被貧困束縛。2012年,阜平全縣貧困人口超1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一半。阜平的貧困,習近平總書記牽掛于心。在這里,他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
阜平縣大道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顧永會: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2013年我們村就來了這個駐村工作隊,和我們村"兩委"一起研究這個脫貧之路。
以大道村為原點,駐村工作隊流轉荒山1.66萬畝,請來農業專家把脈,選育種植特色農產品。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可以入股、分紅、務工,掙上"三金"。
阜平縣大道村村民 趙淑梅:
擱以前你收入不穩定,花錢上頭沒有那么富裕。現在掙到一天一百,年收入就是三萬左右吧下班兩分鐘到家了,覺得也挺好的。
河北乾元紅色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楊海軍:
咱們項目區涉及5個行政村,帶動周邊百姓就業高峰期能達到800人。2023年我們實現了產量150萬斤,產值將近2000萬。下一步我們將阜平香梨園打造成為中國玉露香梨第一園,利用梨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青山不老,換了新顏。經過接續奮斗,2020年,我省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河北同全國一道步入小康社會。乘勢而上,我省全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8元,同比增長6.8%。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谷琳:
山貨出山,出山有道。這里是邢臺沙河市的三川貫通路,這條路連接的柴關川、蟬房川和孔莊川,過去是被大山相阻隔,三地之間要想互通,要么翻高山、要么繞遠路,至少需要兩小時的車程。如今一路連三地,僅需二十分鐘,就可以賞遍三川美景。
道路通、百業興,三川貫通路的修通,讓深藏太行的王硇村搭上了發展的快車。
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黨支部書記 王天印:
我們每天來村里旅游的人數達到一千多人,村民有發展農家樂、飯店、有賣土特產的,帶動了一百多人就業。
王硇村村民:
現在村里邊的路又寬又平,這不,快遞都送到咱家門口。
一條農村路,連起好山好水好生活。如今,沿著26.6公里的三川貫通路,還能打卡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3個中國傳統村落。
沙河市交通運輸局一級主任科員 劉振元:
2023年吸引游客300萬人次,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500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致富路、旅游路、發展路、民心路。
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一件件"民生事"置頂為"頭等事",我省連續多年滾動實施20項民生工程,交出暖心民生答卷:
貫通城鄉、連接市場,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8.2萬公里。動動手指,跨越山海,全省實現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水源置換,飲水無憂,全省近3000萬農村居民喝上引江水。老小區換新,棚戶區改造,城市更新,開啟市民向往的新生活。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谷琳:
迷人的老建筑,活力的新都市。這里是石家莊市的正太廣場,我身后的這棟老建筑就是這座城市發展的原點一一正太飯店。
歷經百年滄桑,正太飯店曾一度破敗不堪。2022年,石家莊在城市更新中,保護修繕重塑,建起了正太廣場,煥活場地新景。
石家莊市民:
這以前確實不怎么地,通過整體的開發之后,讓人看著心里舒服的這種感覺。
石家莊市民:
就是沒想到在家門口這么近的地方能找到就是說又有草坪,又有古建筑,想著下回帶家人朋友一塊兒過來玩。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品質生活觸手可及。它是濱水之畔的環城綠道,是推窗見綠的口袋公園,是移步皆景的小街巷,是熱鬧非凡的步行街;它是更新的城市,是更美的生活。
市民:
我感覺我現在小區的環境煥然一新,感到特別幸福。
大學生:
就在家周邊的話有很多免費的健身器材,場地供我們使用。
市民:
然后再往遠一點就是,比如說騎個車五分鐘就能到商圈,吃飯啊購物啊,這些也都很方便。
市民:
展覽多了,惠民書市的舉辦次數也多了,整個文化的氛圍烘托得更好了。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河北在推進共同富裕中不斷展現新作為,步履更堅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