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作為冶金重化工業大省,機電設備保有量居全國首位,每年需要檢修、維修的機電設備數量巨大,退役的廢舊機電設備量逐年增加。
如何讓老舊機電設備重獲新生?再制造技術來賦能!
唐山就有這樣的一家“機電醫院”,可以將機電設備從報廢邊緣“拯救”回生產線上。
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動平衡檢測中心。
多年來,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再造資源、成就節約”為使命,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來看一組數據,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產品可節約成本50%、節能60%、節材70%,生產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截至目前,瑞兆激光公司累計修復與再制造各類設備15600臺(套),為客戶節約成本26億元。
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廠房。
作為機電醫院,如何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未來,如何深化改革,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本期《長城對話·企業家》我們對話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宏升。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主持人:一走進瑞兆激光的廠區,“機電醫院”幾個大字特別醒目。像咱們這樣的工廠,為什么會叫“機電醫院”呢?當初,您為什么建立這樣的一家“醫院”呢?
韓宏升:顧名思義,“機電醫院”就是給破損的、出現問題的、面臨報廢的機電設備“治病”。說起為什么建立這樣一個醫院,首先是出于對一些企業設備報廢的惋惜。
2006年,我看到鋼廠有些機電設備因損壞幾個零部件就被報廢了。因為這些設備價格都很高,報廢了感覺很可惜。于是我開始琢磨,是否可以用在部隊修飛機葉片的激光熔覆技術修復這些廢舊機電設備呢?如果能夠修復成功,既為企業降低了成本,又為國家節約了資源,不就一舉多得了嗎!所以,我萌生了辦“機電醫院”的想法,并逐步開始了“機電醫院”的建設。
韓宏升(左一)在激光熔覆車間和工人交流機械手臂編程程序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主持人:再制造不僅限于修復,還包括升級改造。那您覺得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韓宏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國家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意義更顯重大。
我認為,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最大意義在于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既為企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極大保護了生態環境。
19年來,公司從最初小作坊式企業發展成總資產超3.41億元的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累計為國家節約42萬噸金屬資源,節約能源58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萬噸。
韓宏升(右一)在高速動平衡試驗車間和工人交流技術問題。
主持人:三級甲等醫院是我國對醫院實行等級劃分中的最高級別,那咱們“機電醫院”是如何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的?
韓宏升:就瑞兆激光而言,從建企之初,我們就將科技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優先位置,建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陳予恕共建了河北省激光再制造院士工作站,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創建科技創新聯盟,以“安家式”“共建式”等方式引進了一大批行業頂級專家和技能大師,筑就了科技創新的堅實平臺,夯實了科技創新的人才保障。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擁有行業領先的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設備總數達到328臺套。公司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已取得技術革新成果368項,獲得國家專利97項,攻克了進口燃氣輪機再制造、大型艦船轉子動平衡試驗等卡脖子技術,突破了歐美國家技術封鎖。自主設計并制作出了160臺可移動式機床、激光熔覆設備和自動焊接、拆解設備,擁有了敢攬瓷器活的“金剛鉆”、拓展市場的“撒手锏”。
主持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您最關注的內容是什么?
韓宏升:我對《決定》中的一些內容深有感觸。首先是《決定》七個聚焦中關于“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論述。這些對瑞兆激光推動再制造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工人間交流技術問題。
主持人:未來如何深化改革,帶領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您的想法是什么?
韓宏升:下一步,瑞兆激光將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同時強化協同、共享理念,加強再制造企業之間的聯系溝通、技術合作,提升區域再制造產業水平和創新能力。整合行業力量,規范行業標準,助力遷西縣再制造產業園區建設,推動唐山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河北省再制造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監 制:李 遙 賈 芳 趙永剛
策 劃:張光明
編 導:宋建軍
出 鏡:宋建軍
海 報:杜宇昕
攝 像:邢 丁 李冠橦(實習)
后 期:杜宇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