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研究室調研組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戰略部署。近日召開的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教育改革亦是重要內容。
近年來,尤其是2021年以來,保定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實施“1530”工程,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譜寫了對接全國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全市教育“三年大變樣、六年大改觀”的感人篇章。
責任篇:品質之城,教育何為?
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教育,“1530”應運而生
曾幾何時,千萬人口大市不是教育強市一直困擾著保定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廣大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革新的齒輪從這一刻轉動,2021年4月27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大力推動下,保定市政府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成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建立市縣教育提振合作機制,遴選400多名國家級名校長(名師),組成42支導師團結對幫扶,每名校長再遴選10名專家型教師,成立名師工作室。采取1位校長培養5名本土校長學員,1位名師培養3名本土教師,10位名師共培養30名本土教師的“1530”模式,以點帶面梯次提升全市教育整體水平,加強教育眼界拓寬、理念更新、教學方法精進,推進教育領域改革創新……
2021年,我市召開教育創新發展大會,鮮明提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主張,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出明確部署,確定了“三年大變樣、六年大改觀”目標,啟動實施“1530”工程,劉彭芝校長、李春林會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巨大心血。
2022年,我市召開教師節表彰大會,提出現代化教育強市的標準,即上好學、教師強、生態優。
2023年,再次召開教師節表彰大會,提出落實好“百千萬”目標,即五年時間培養造就百名左右教育家型的卓越校長,培養千名卓越教師、萬名骨干教師,促進全市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
……
強國必先強教,強市必先強教。一個城市的教育水平高低,已經成為衡量其核心軟實力的重要標準,是城市發展的第一內涵。保定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功能區,在努力唱響新時代雄保“雙城記”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觀大勢、謀全局、抓大事,運用戰略思維貫通現在和未來,主動把教育工作放在踐行堅持人民至上要求上去研究,放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中去安排。依托“1530”工程,深入對接全國優質教育資源,唱好教育發展“協奏曲”,逐步構建起學生高質量發展、教師高質量發展、學校高質量發展、教育社會貢獻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新生態,努力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撐和人才保障。
——現代化教育強市,“關鍵”在路徑布局。黨曉龍書記指出,保定市90%的學校和75%的學生在縣鄉村,如果說市區教育是保定教育的龍頭,那么縣域教育就是保定教育的脊梁。為此,市委、市政府以發展縣域教育為重點,把“1530”工程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聯合創立四大市級實驗基地(振興縣域教育保定實驗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實驗基地、互聯網+實驗基地、教師教育發展建設基地)及22個縣級振興教育實驗基地,組建“研究會-市教育局-縣教育局-對接學校”四級聯絡體系。
明確五項核心發展構架,即,一培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培塑堪當時代重任的有用之才。三強化:強化教師、校長、教育局長三支隊伍,突出頭雁效應,實現陣地前移,強化教育人才供給,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育團隊。四加強:教育專家、知名校長和保定牽手,加強理念對接、質量對接、工程對接、人才對接,打好教育翻身仗。四深化:深化激勵保障機制改革、深化評價導向機制改革、深化民辦教育規范管理機制改革、深化教育考評機制改革。(下轉A3版)
三保障:做好組織保障,各縣(市、區)成立以黨政一把手為組長的教育創新發展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全面對接全國知名學校,引進先進理念;做好經費保障,市、縣兩級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做好獎勵激勵,部分地區根據高考質量貢獻度,予以實際獎勵,激發教師積極性。保定對接全國優質教育資源振興縣域教育的做法,得到孫春蘭副總理等高層領導的高度肯定。
——現代化教育強市,“根本”在隊伍提升。聚焦“教育領軍人才不足,教師整體質量不高”等問題,市委、市政府專題召開教育創新發展大會,邀請國內各路教育大咖共商教育發展大計,對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出明確要求。成立全國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全國性研究會和高水平綜合型大學聯合辦學的教師教育學院——河北大學雙卓教育學院。創新推出“依托教師教育學院,高級研修培訓、名校跟崗幫扶、常態化探討交流、研訓評價改革”的“1+4”教師培訓培養體系,搭建起全市中小學教師理念更新、素養提升的新平臺,一支肩負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重任的專業化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已邀請83位知名專家現場授課,600余位校長、教師線下參訓,結合實驗基地及各類分析會、研討會,累計輻射培訓教師近70萬人,有力促進了全市校長、教師隊伍成長。很多參加培訓的基層中小學教師反映:“通過培訓,結識了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教育同仁,收獲了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專業成長之旅。”
此外,雙卓學院還對全市教育局長、副局長等定期集中培訓,努力造就一支講政治、懂教育、善擔當的教育行政干部隊伍。出臺《卓越教師、卓越校長(2022-2025)培養方案》等制度,體系化構建專業發展支持機制。加大緊缺學科教師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需教師的培養力度,推進教師素質提升。
——現代化教育強市,“抓手”在研修創新。針對我市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教育創新能力不足、教學方法滯后等問題,創立全國名校教師校長指導工作坊,在教育方式和質量上做“加法”,搭建深度研修、思想引領和實踐創新平臺。實施“橫向聯動,縱向延伸”的“1+2+5+N”模式,即:每個工作坊由1名主持人、2名導師(理論和實踐雙導師)及5名成員組成,輻射帶動N所學校的干部教師。每年開展累計不少于2個月的集中深度研學,圍繞學科教育、學生工作、學校管理、教育評價和質量監測等主題,推行“跟崗實踐-下校診斷-課題研究-交流研討-實踐改進”機制,通過“前沿理論+實操解構”有機結合,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教研互動、結對成長。如博野借助牛欄山第一中學“優課場域”教學平臺,打造“三點六度”高效課堂;競秀借鑒錫山中學德育管理思路,構建“五育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等等。
工作坊導師還將自己最富有教育智慧的課程開發內容、學科教學設計、生動教學案例等教學成果整理出來,形成一批慕課資源,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市教育系統強化過程考核,制定評價指標和管理辦法,對研修過程進行動態調控監督。目前已有70個市級課題、162個縣級課題批準立項,發表高質量論文169篇。一批對保定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改革具有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接續涌現。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三年多來,全市教育系統牢牢把握“國之大者”,錨定市委、市政府擘畫的宏偉藍圖,跳出保定看教育、立足現實求突破、放眼長遠爭上游,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現代化教育強市建設行穩致遠。
成果篇:穩扎穩打,踏石留印
全市教育“三年大變樣、六年大改觀”畫卷正徐徐展開
教育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衡量城市民生幸福指數的標尺。三年來,在劉彭芝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充分發揮“1530”工程政策優勢,不斷整合京津教育協同先進資源,在推進教育質量提升、教育配置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教育創新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化發展更加充分,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教育生態愈發向好。積極弘揚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強化教育競相發展的制度保障,充分激發各地辦學活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一是制度保障更加穩固。出臺的《保定市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保定市尊師重教若干措施》等四個配套文件,為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實施以全職和柔性方式引進教育人才,深化與人大附中合作,選派兩名校長管理保定三中;涿州聘請名校長任涿州中學督學和副校長;定興聘請兩名院士為定興三中名譽教師、定興中學名譽校長;阜平縣請名校長掛職教體局副局長。通過機制創新,讓優秀人才把先進管理經驗和教學理念帶到保定、留在保定,孵化出更多新的教育成果。二是支撐體系更加優化。市本級安排360萬元,保障市實驗基地運轉,明確各縣(市、區)實驗基地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負責,資金全部納入預算、專款專用。連續3年把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列為民生實事項目,按需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三年來共凈增學校149所,新增學位13萬余個,成立教育集團158個,成員校達到1130所,惠及中小學71萬名。開展大比武、大評課、“學名師訪名校”活動,將先進經驗內化轉化,爭先創優氛圍更加濃厚。推行“老校帶新校”“強校帶弱校”模式,以師資和學科組建設為重點,有力保障了辦學質量。
2.教育理念更趨科學。在教育部、省教育廳大力支持下,在劉彭芝校長的關心指導下,通過“1530”這一平臺,“愛、尊重與奉獻”的教育理念成為主旋律,獲得了更豐富的實踐路徑和更廣泛的思想認同。經過教育思想的梯次化傳播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本地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認識逐漸加深,職業發展內生動力得到激發,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倡導的精神不斷轉化為學員的自覺行動,成為引領教學發展的前進方向。截至目前,依托“1530”工程,200余所基礎教育學校的1182名學員進入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振興縣域教育各縣(市、區)實驗基地名校長、名師工作室;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團隊對170所幫扶學校校長進行培訓,保定市68萬余名教師線上學習觀看,使得先進教育理念和資源加快轉化、吸收。如,西城區10所學校對口幫扶阜平1所職業學校和15所中小學校,結合學校特點,推送北京經驗、北京教學理念,有力地推進阜平中小學校特色優質發展。
3.教師素質加快躍升。通過采取校(園)長掛職交流、教師跟崗學習、教育行政人員跟崗鍛煉等形式,保定市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較大提升。目前,全市已有216所中小學與京津優質學校對接合作,在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學校共建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比如借鑒名校山東杜郎口中學教研教學經驗,徐水區師昌緒學校開展領導聽常態課、基本功大賽、硬功夫展示、利用線上優質資源開展眾籌式研修等活動,教師專業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如對外經貿大學托管幫扶易縣中學,北京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幫扶涿州中學、阜平中學、曲陽永寧中學。截至目前,我市充分發揮“1530”工程,不少工作室成員成為市級骨干、優秀教師,更有不少走上學校管理崗位。市本級培訓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達9000余人,推選出省級師德標兵123人、省級最美教師10人、省特級教師45人、省骨干教師98人、挖掘培樹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3人、市級卓越校長9人、杰出校長20人、名校長154人,卓越教師14人、杰出教師79人、名師458人、最美教師300人、師德標兵900人。
4.教研活動成果豐碩。通過名校名師加持助跑,同課異構、同步教研等方式,我市各校結合實際,將先進經驗本地化,使得優質資源落地結果。如,高碑店與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北京圣陶教育研究院結對,周建華校長先后8次赴高傳經送寶,深入推介“雙師教學”模式,制定了“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中學部高碑店聯合集體教研”活動表,組織教師開展學科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說課。唐縣一中與湖南雅禮中學制定詳細幫扶工作表,高一年級9門學科教師每周觀摩雅禮中學錄播課,每月參加兩次雅禮中學線上教研活動,等等。2021年以來,我市基礎教育210節課入選省級精品課、77節參加部級優質課遴選,數量位居河北省前列;優質普通高中總量持續擴大,全市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已擴大至36所。
借勢借力京津保教育協同,在深入思想解放中求突破,在持續吸納轉化中強弱項,用更加開放的姿態“引才聚智、育才強基”,保定教育事業“朋友圈”“學術圈”進一步壯大,人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奮斗篇:激情實干,逐夢未來
舉全市之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貢獻教育力量
大道如砥,奮斗不息。站在國家發展的“經度”,建設教育強國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迫切需要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位置;立足強市建設的“緯度”,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保定新篇章,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迫切需要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一個承諾、一以貫之,一個目標、一抓到底。全市教育系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1530”工程作為核心抓手,繼續加強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和全國名校溝通對接,探索更多創新路徑。
1.強化組織保障,細化發展路徑。一方面,健全工作機制。健全領導小組,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切實可行的指導性文件,明確發展定位、人員條件、各方職責、運行機制、考核辦法等。另一方面,做好經費保障。完善專項保障,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全面落實兩項“只增不減”和四項政策性投入,一般債券傾斜教育。
2.鞏固引領支撐,深化交流合作。除了把脈精準的政策支撐外,強有力的思想支撐、名師支撐也至關重要。一是堅定教育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愛、尊重與奉獻”的教育理念落實落地,將之融入到平臺的培育主張、運作方式的方方面面。同時依托名校長、名師的優勢資源特別是高校資源,不斷提升我市教師隊伍的視野和高度,以此拓展教育發展的更大空間。二是深化交流合作。指導和鼓勵各縣(市、區)積極對接京津名校,納入“1530”工程統一管理,定期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聯合召開“1530”工程推進會,爭取新增一批名校充實幫扶隊伍。三是強化溝通協調。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幫扶內容、時間、人員等,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簽訂幫扶協議,確保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爭用3至5年努力,以劉彭芝校長為領跑者的教育家精神在我市得到大力弘揚,教師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呈現新風貌,尊師重教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3.夯實專業指導,牢固建設根基。一是進一步優化三支隊伍。完善“三支隊伍”進退留轉機制,讓有教育崗位經歷,真正懂教育、愛教育的人成為教育系統的“當家人”。進一步加大骨干教師培養力度,用好雙卓教育學院,雙卓學院畢業生經考核符合結業條件的,可作為市級骨干教師優選條件,優秀的可納入省級骨干教師培養序列。大力實施校長教師補短板工程,盡快啟動雙卓學院學歷教育板塊,開展優秀校長、教師在職研究生教育,提升骨干教師學歷層次。啟動教育碩士培養項目,面向河北大學在讀研究生招生,拓寬高層次專業性人才補充渠道。實施高中學科競賽教練員培訓項目,通過“高校專家+中小學教師”的模式,對中小學優秀教師進行競賽專業能力培訓,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二是實現專業精深匹配。進一步拓展保定市智慧教育平臺功能,由教育部門指導,采取線上雙向互選,實現導師學員的精準匹配,將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跨學科、跨區域、跨界開展培養合作,以此夯實專業指導,牢固建設根基。深化名校長、名師工作坊建設,采取共同學習、共同備課、共同研究、互聽互評,實現師德涵養、師能提升,促進師徒共同成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4.強化級層效應,提升發展后勁。系統梳理市、縣、校三級平臺工作體系,與我市教育發展與教師實際緊密結合,分級側重,形成合力,真正發揮人才培養的級層效應,促進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市級層面,可重點致力于學習型團隊建設,基于教育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圍繞國家級教育家的先進主張,不斷吸收、轉化、探討、協作、研究,達到引領區域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發展。縣級層面,可著力于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培養培訓,以教育教學為重心,常態化推進區域教科研活動及交流展評活動,創新更多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學質量提升。校級層面,可著力于深化校本研究,聚焦學校發展及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為課題研究,開展集體備課、觀課議課等活動,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5.堅持協同發展,匯聚京津保發展合力。一方面,深化京津保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開展校長掛職交流、教師跟崗學習、教育行政人員頂崗鍛煉交流活動;拓展跨區域合作辦學,引進京津優質教育資源,采取建立分校、集團辦學、學校聯盟、結對幫扶等方式開展合作辦學;建立師生交流互訪機制,推動班主任共同體建設,共建共享京津保學校研訓教育基地,聯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冰雪運動、校園足球等綜合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強化過程管理。進一步完善規劃機制、管理機制和考核機制,特別是要完善過程管理和成果展評,可視化、可量化的任務驅動管理,避免各工作室和工作坊重建輕管。比如一次優質展示課、一次聚焦主題的學術報告等,有效調動工作室的內生動力。每年舉辦一次“1530名師優質成果展暨高峰論壇”活動和名師工作室成果發布會暨名校長辦學思想研討會等等,強化年度成果展評的績效考核,促進工作室、工作坊的自主良性運行,可持續發展后勁有力。
6.聚力師資培養,優化師資儲備。支持和推動駐保高校和職業院校師范專業建設,爭創高水平師范生培養基地。探索開展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培養,試點探索初中起點七年貫通培養師范定向生項目,吸引優秀生源就讀師范學校(專業);探索與一流師范院校合作,試點實施緊缺學科師資“訂單式”培養,為培養“本土化、高素質、教得好、留得住”的優秀師資儲備“源頭活水”。健全師范院校、師范專業與中小學、幼兒園互設基地、互派教師、互動發展的機制,推行師范定向生培養“雙導師制”,使師范教育更加契合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教學需求。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拓寬教師來源渠道,鼓勵從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招錄緊缺專業研究生和從社會專業機構引進高層次人才。健全師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監督舉報、誠信承諾、失信懲戒機制。
路雖遠,行則將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依托“1530”工程,站在由“大”向“強”發展之路上,保定這座聚勢謀遠、向新而生的城市,必將在一代代教育人的接續耕耘下茁壯,在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征途上,不斷書寫無愧時代無負人民的壯麗華章。
(撰稿人:劉小強 馬子歡 齊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