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安次區龍河濕地,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成群的魚蝦在水中游弋,茂密的蘆葦、香蒲隨風搖曳,鳥兒悠閑地在水中覓食,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經過多年保護和修復,如今的龍河濕地已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被譽為“廊坊之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穿行在安次區龍河人工濕地,地面、水面被濕地植物覆蓋,一排排由高到低的池中長滿了各種植物。龍河水經過人工濕地多級處理,水中的有機物及其他污染物被濕地逐步吸收或降解,流出的水變得清澈透明。
“人工濕地是一種模擬大自然的生態處理方式,濕地系統中填充的卵石、沙礫等能有效去除懸浮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香蒲、千屈菜等植物能夠有效凈化吸收有機污染物,從而使水得到凈化。”龍河人工濕地管理中心負責人焦新瑩說,濕地通過“物化預處理+潛流濕地+表流濕地”的水質凈化工藝和水資源配置措施,使上游龍河水源源不斷地被“吞入”人工濕地,在地下封閉流動,經過潛流系統和表流系統不同介質層的凈化,再流向出水口。這一吐一納“洗凈”了60%以上的污染物,水質就可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據了解,龍河是永定河支流,過去的水質為劣Ⅴ類。為解決龍河污染頑疾,近年來,安次區累計投入2.1億元引入人工濕地技術,先后對龍河、老龍河、五干渠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清理河道39.2公里,建成人工濕地2個,濕地面積200余畝,河水水體各項指標均實現穩定達標,大王務國控斷面、老龍河斷面出水水質常年保持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標準。
在老龍河人工濕地,河岸上生長著香蒲、菖蒲、千屈菜等挺水植物,成片的睡蓮在水面浮動。河道內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孔洞。干凈清澈的河水從孔洞中潺潺流出。濕地管理員肖雷說:“復合功能人工濕地引老龍河原水自流進入穩定塘,沉降后輸送至潛流濕地,經復合填料過濾、微生物降解及植物吸附等多重凈化后,統一經排水渠匯集后再溢流排入原河道,不僅凈化了河道水體,而且打造了老龍河沿線生態景觀廊道,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集休憩和玩樂于一體的水景綠意空間。”
安次區水利局局長張繼東說,接下來,他們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引領,按照“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原則,加強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資源的開發、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濕地資源優勢,增強生態功能,提升綠色發展競爭力。
(廊坊日報記者:張歡 編輯:張宏旭)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