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今天(6月27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雄安。在"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雄安的實踐"專題宣介會上,六位講述人走上舞臺,向來自近40個國家的230余名政黨領導人或代表分享精彩的雄安故事。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園林部部長 武芳芳:
很多人曾問過我,你們生態建設公司是做什么的?如果把建設雄安新區比喻成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那我們就是畫上濃墨重彩的第一筆,用生態底色描繪一座綠色、低碳、美麗的未來之城。在七年的時間,我們在千年秀林里種下銀杏、白蠟、國槐等200多種、2500萬株苗木,每一棵都有獨屬于它的身份密碼。
武芳芳是雄安的一名建設者,來自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園林部,她向與會嘉賓介紹說,以前,大多數城市建設時會先建房子,再配綠,把綠色作為城市的點綴,但雄安的做法是,"先植綠,后建城",藍綠空間的占比達到70%,人們在這里生活,可以做到"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做到了讓未來之城生長在森林里。在她生動的講述中,一幅藍綠交織、低碳環保的生態新城映入現場觀眾的眼簾。
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園林部部長 武芳芳:
在雄安新區七年的時間,打造了很好的藍綠空間,它都是我們一點一點去描繪的 ,新區采取了一個先植綠、后建城的一個發展理念,希望能夠把這個綠色的故事能講得非常好,能夠向全國、全世界發出一種我們雄安的聲音。
雄安新區攝影愛好者 張學農:
新區建設七年中,我用手中的相機,用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白洋淀的變化。這是府河河口濕地,它是白洋淀首個入淀河口的人工濕地,它就像架在白洋淀入淀口的一座巨大的"凈化器",上游的水,流經這里,經過層層的"濾芯"凈化處理后,流入白洋淀,那水是真的一個清亮。
對于生態環境的關注不僅有雄安的建設者,也有雄安的原住民。張學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白洋淀人,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記錄拍攝白洋淀已經十幾年。
在現場,他通過一張張照片,講述雄安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白洋淀環境治理與保護以來發生的變化,生動闡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雄安新區攝影愛好者 張學農:
我還會用我手中的相機,一(如)既往地去記錄家鄉 ,去記錄雄安新區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黨總支書記 王偉肖:
我們經常說,老年群體的快樂與否,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數的"晴雨表"。在社區的養老驛站,老人們可以打球、跳舞、學習書畫,還可以放開歌喉,一展才藝。來自北京的張碩,在一家從北京疏解到雄安的企業中任職,目前租住在居賢花園。他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參與到我們的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當中,他經常跟我說:"不管來自哪兒,現在的雄安就是我們的新家,我們要為這個家出把力!"
生態之城,更是宜居之城。在雄安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偉肖的講述中,處處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整理更新出8萬余條住戶信息,到打造多個鄰里溝通的公共空間,再到社區的養老驛站……一系列有實效的舉措讓雄安居民實現了安居樂業。她平實有力的講述,為現場觀眾構筑出了一座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黨總支書記 王偉肖:
我非常感謝能夠有這次機會向全世界的朋友們宣傳推介雄安,讓外賓朋友們能對我們雄安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讓全世界的朋友們都能夠喜歡雄安,來到雄安,建設雄安。
聆聽雄安故事,讀懂"千年大計"。參會外賓紛紛表示,雄安的建設為人類城市建設提供了范例,也寄托著人類、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夢想。
拉美青年精英研修班 瓦內莎·莫梅(秘魯):
中國提出了一個綠色可再生的城市新模式,我認為這非常令人興奮,在故事分享環節,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鳥兒又回到了白洋淀,很令人激動。我覺得全球很多人都應該來中國看一看,看看中國過去幾十年是怎么做的。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