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日報 記者 張玫
不出社區,就可以品嘗到無公害蔬菜;不用去醫院排隊,便能享受到專家級診療;無需跑律師事務所,關心的法律問題有專業人士一對一答疑……對于每一位城市居民來說,如今的社區便民服務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切實給社區居民提供常態化、公益化、多元化的便民服務,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實現資源共享,6月18日,西港路街道紅衛里社區黨委組織開展“和諧紅衛,便民市集”活動,為居民提供政務上門、專家義診、法律咨詢等服務。
全面的貼心服務,為居民帶來實惠。在“和諧紅衛,便民市集”活動中,居民生活中瑣碎的煩心事,在這里都能得到解決。
觀察需求、解決問題
幸福,從一棵蔬菜開始
一大早,紅衛里社區居民白女士便來到活動現場,為家人挑選無公害蔬菜。“這些蔬菜不用化肥和農藥,價格會比超市供應的略貴,今天便宜,就多買些。”說罷,白女士拎起手中的購物袋,“你看這些新鮮的西紅柿、茄子、豆角、韭菜,全部2元錢一斤,算是‘撿大便宜’了!”說完,她哈哈大笑起來。
白女士口中的“大便宜”來自綠色有機種養示范基地——撫寧區漢風耕讀苑農場,不僅菜品物美價廉,農場的工作人員還貼心地為居民發放了蔬菜券。


“便民市集”的無公害蔬菜受到居民歡迎。


居民在“便民市集”挑選無公害蔬菜。
“紅衛里社區是一個老舊小區,老年人居多,我們在工作中要特別注意觀察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想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就要從一棵蔬菜、一場義診這樣的小事做起。”紅衛里社區黨委書記王偉偉說,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動能,滿足居民群眾高品質、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才能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組合資源、下沉服務
滿足,從“便民”二字開始
在紅衛里社區,把居民需求清單轉化為項目清單是做好社區治理工作的第一步,當“有沒有”的問題多數得到解決后,還需要努力做到“好不好”的回訪。
“腦梗之后,我總是出現耳鳴的現象,現在吃的這兩種藥,您看我需要換藥嗎?”居民劉大爺拿出自己的藥盒,放在義診臺上。
“您把手放這兒,我先把把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秦皇島醫院(秦皇島市中醫醫院)腦病科專家劉淑萍將手放在劉大爺手腕處,時而無名指用力,時而中指下壓,為劉大爺仔細診斷病情。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秦皇島醫院的紅衛里社區門診部自2016年成立以來,通過三甲醫院專家的技術指導與幫扶,幫助社區形成了“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居民就醫新格局。
這次“和諧紅衛,便民市集”活動中,針對社區居民老齡化的特點,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秦皇島醫院派出了呼吸科、腦病科、內分泌科等科室的7位專家前來為居民義診。
“除了滿足居民的就醫需求,我們也對很多之前治療過的患者進行一個回訪,現場解答他們在身體康復期間關切的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秦皇島醫院紅衛里社區門診部主任蘇鐵飆說,社區舉辦的“便民市集”可以將全面、便利的醫療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在醫療資源與居民需求之間架起橋梁,將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到了實處。


中醫專家現場問診。


居民不出社區享受專家級診療。
“‘便民市集’重點在‘便民’,市集的一頭是民生,一頭是社區管理,將優質資源組合起來,下沉進社區,以高品質的服務為居民解決生活中最實際的問題,讓居民有滿足感,這才是‘便民’二字的宗旨所在。”王偉偉說。
學法在前、用法在后
和諧,從良好法律意識開始
“這本《民法典》送給您,有什么需要解答的法律問題,咱們這有專業的法律人員。”烈日下,紅衛里社區志愿者吳春民顧不得擦拭頭上的汗珠,賣力地“吆喝”著。
“我本身是做物業工作的,借便民市集向居民宣傳法律法規。”吳春民說,“居民普法工作做得越好,糾紛就會越來越少,對于促進和諧社區建設有重要作用。”
“結合‘打擊和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的主題,我們為居民帶來了相關的宣傳資料。”秦皇島市西港路街道辦事處司法所所長李艷紅介紹,普法進社區就是要告訴居民,不要等到需要法律的時候才關注法律,而是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將‘學法’放在‘用法’之前,可以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民法典》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最實用的一門法律,也是我們常年進行宣傳的重點。”在“和諧紅衛,便民市集”活動現場,李艷紅還圍繞房屋漏水、拖欠租金、高空拋物等一系列熱點問題,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為紅衛里社區的居民進行講解,力求讓居民記得住、用得上。
為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紅衛里社區黨委還組織志愿者現場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常識。


“便民市集”上的普法宣傳。


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為居民講解法律常識。記者 張玫 攝
“讓社區內外的優質資源有效流動,既夯實了基層治理基礎,精準對接民生需求,也確保了服務的有效性。”王偉偉告訴記者,社區“便民市集”將居民、醫療團隊、志愿服務隊、愛心商家緊緊地連在一起,有效推動了以居民為主體、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新模式的形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