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評論員:谷君峰
盛夏六月,麥浪滾滾。今天(6月6日),河北大規模小麥機收作業正式拉開大幕,全省3300多萬畝冬小麥也將自南向北開始陸續收獲。
在邯鄲市磁縣磁州鎮八里鋪村的麥田里,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
蔚藍天空下,收割機在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上馳騁,豐收的景象,讓人看著心里滿滿的喜悅和滿足!更讓人高興的是,專家表示:今年我省小麥長勢普遍好于往年,今年河北夏糧有望繼續實現豐產!
在邯鄲市磁縣磁州鎮八里鋪村的麥田里,聯合收割機在搶收小麥。
作為夏糧的“絕對主力”,河北冬小麥從十月份種植,到次年六月份收獲,240天左右的生長周期,將會經歷嚴寒、干旱、病害、蟲害、暴雨、高溫一連串兒的挑戰。而闖過這一道道難關,靠的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持續給力:
我省自主培育的優質麥種“馬蘭1號”憑借節水、抗倒、抗寒、高產等優勢,畝產超過800公斤,并被大面積推廣種植;高標準農田通過規?;N植,讓越來越多的“旱地”變身成為“田成方、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良田”;病蟲情報直達農戶手機、農技指導直達田間地頭,智慧賦能讓農業生產更加方便、精準、節能;還有無人駕駛收割機搭載北斗導航系統高效作業,收得又快,丟得又少,科技“范兒”十足的新農機大大提高了夏收效率。
同時,為打好“三夏”關鍵一戰,全省各地農業農村、交通、電力、氣象等部門通力合作,通過加強農機檢修、公布24小時服務保障電話、開辟綠色通道多種方式,全力做好服務保障。
邯鄲市磁縣磁州鎮甘草營村村民在晾曬場揚場。
良種良方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正是靠著這一系列硬核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河北關關連闖, “麥”向豐收,底氣“食”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