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重,百姓至上。以幸福為主題的畫卷,必須用民生畫筆來精心勾勒。
做好就業服務、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補齊美好生活短板……2022年,我市圍繞衣、食、住、行等民生領域,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扎實完成20項民生工程,以大力實施民生工程保障和促進民生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年民生支出占比達81.4%,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正不斷為民生“加碼”、為幸福“加速”、為生活“加溫”。
■ 補齊短板
——為群眾解鎖“幸福密碼”
民生跟著民聲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是我市發展民生事業的基本遵循。
前段時間,安次區華意樓小區居民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小區改造提升。“老房子下水管道老舊,從樓上排下來的污水全都堆積在一樓二樓,廁所沖不下去水,總有臭味兒。這次鋪設雨污分離管網,真是解決了我們的急難事,希望改造后的小區污水排放更加暢通。”小區居民紀先生說。
華意樓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房屋和基礎設施老化,樓房外立面破舊、樓道逼仄、通道狹窄,屬于典型的老舊小區。
2022年,我市把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全市上百個老舊小區華麗蝶變,為城市發展補足短板、添足動力,切切實實“改”到百姓心坎里。
“2022年,華意樓小區被列入我市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改造內容包括飛線整治、雨污管線更換、墻體粉刷、路面重鋪等。”廊坊市老舊小區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邢國凱介紹,在每個小區實施改造前,都會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開展問卷調查,充分征集居民的改造意愿,著力推行EPC改造模式,對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實施整體設計,讓一個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
近年來,我市陸續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面解決老舊小區建筑物和配套設施破損老化、市政設施不完善、居住環境臟亂差、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從安全問題、居住環境、環境治理三個方面重點推進,讓群眾從“住有所居”到“居有所樂”。
■ 就業優先
——民生之本提質增效
就業是民生之本。為讓百姓能端上并端穩就業飯碗,我市多點發力、多部門聯動、多管齊下,力爭通過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實現富裕生活。
“歡迎進入直播間的小伙伴們,很高興在這里與大家相約。我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是研發、生產和銷售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品,今天為大家提供的崗位包括儀表工、檢驗員、機修工、會計等。”2022年9月23日,來自廊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長盛(廊坊)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主管馬彥鵬變身“帶崗”主播,通過廊坊市2022年金秋招聘月“直播帶崗”活動為企業招賢納士。
2022年,我市堅持就業優先,全力做好促就業工作,及時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狀況和問題需求,通過本地挖潛、余缺調劑、組織見習、協調實習生等方式滿足用工需求,同時鼓勵企業組織職工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月、“百日千萬”網絡招聘會、畢業生就業網絡招聘會、空中雙選會等專項招聘活動,全力促進各類人才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9萬人。
“疫情當前,我們轉變思路,通過線上招聘、直播帶崗等形式,讓求職者盡早就業。”廊坊市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卓介紹,為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需求,廊坊市加大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力度,提升就業服務對接精度,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工作,促進更多求職者實現充分就業。為讓更多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我市持續培育壯大勞務優勢品牌,組織開展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積極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訓補貼。2022年共籌集就業補助資金2.36億元,截至當年11月底共支出就業補助資金1.12億元,惠及15846人次。
■ 守護健康
——打通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
與“居有所樂”一樣,“病有所醫”也是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在首都兒研所廊坊兒童醫院,每周都會有北京的專家定期出診,廊坊市民不出“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北京專家團隊在廊坊的“駐守”,全面帶動我市醫療事業的發展。如今,市婦幼保健院已與北京通州區婦幼保健院、首都兒研所積極對接,在技術指導、危重癥患兒緊急救治、醫療同質化管理等方面開展合作,帶動廊坊區域醫療衛生事業整體水平提升。
2022年,我市以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為契機,著力加強基層服務陣地建設,大力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環境,全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通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
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共建“首都兒科研究所·廊坊市兒童醫院”兒科醫聯體等各種模式醫聯體29個,全市所有三級公立醫院、20多家二級醫院、9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著力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科學引導北京市通州區優質醫療資源和項目向北三縣延伸布局,重點支持通州區婦幼保健院與三河市迎賓北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與大廠回族自治縣中醫醫院、通州區永樂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香河縣中醫醫院等開展醫療合作。
著力抓好“一老一小”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管理,通過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全市共遴選出1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接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項目,進一步滿足老年人高質量養老服務需求。
按照“一年試點先行,三年全面鋪開,五年鞏固提升”總體思路,分階段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開展托育服務的機構265家,可提供托位數16994個。
持續提升疫情防控科學精準水平,堅持每日調度和救治情況報告制度,完善三級醫院包片和對口幫扶制度,建立市、縣專家巡診、會診機制,開展市、縣、鄉和院內、科室五級救治培訓,強化床位、技術、藥品和重癥救治設備設施配置儲備,滿足當前救治工作需求。
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級分類救治要求,全市以6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服務重點,依托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組建2382個家庭巡診小分隊,開通服務熱線并向社會公示,實行網格包聯,暢通轉診渠道,提供送醫送藥、用藥指導、簽約履約、協助轉診等服務。
從解決“民生之盼”到實現“民生之變”,這一年,廊坊將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用小實事累積成大民生,切實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