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區“馬蘭1號”高產攻關田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實打實收現場。通訊員 李艷 供圖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通訊員 耿超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預計1100萬畝以上,產量實現穩中有增;南和區“馬蘭1號”高產攻關田畝產達863.76公斤,畝產創全省小麥單產歷史新高;全市12.8萬畝省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超額完成;強力推動優質強筋小麥等11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2022年,邢臺全市農業領域“成績單”屬實亮眼。
“今年,邢臺扎實推進糧食生產、農業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多項農業農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邢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邱海飚表示,“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市委全會部署,圍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瞄準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邢臺新作為的目標任務,立足邢臺農業發展現狀、把握發展方向,找準切入點、著力點,解放思想、奮發進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市貢獻力量。”
邢臺市南和區農田里的谷子顆粒飽滿。通訊員 趙哲 攝
今年,小麥的豐產增收,讓“邢臺經驗”在國務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精彩亮相。7月14日,邢臺市任澤區種糧大戶趙孟輝作為全國唯一的群眾代表,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邢臺“新農人”實現小麥豐收的經驗做法。眼下正值冬閑時節,卻是農業技術人員的“冬忙”時節,連日來,趙孟輝帶領20余名農技人員奔赴田間一線,開展冬季苗情、病蟲情調查,精準指導農民針對不同類型麥田分類施策,積極落實科學冬灌、增溫保墑、預防凍害等田間管理措施。
“冬種糧食是筑牢明年糧食生產的基礎。”趙孟輝告訴記者,自秋冬種工作開始以來,他帶領團隊農技人員圍繞冬小麥種植管護、防寒保溫等方面開展農技培訓20余期,將技術難題解決在生產一線,真正做到“藏糧于技”。
邢臺市農業技術人員在田間開展冬季苗情調查,指導農戶科學落實各項田間管理措施。通訊員 李艷 供圖
在邢襄大地,農業技術的成果轉化不只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也為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開拓了新路徑,提供了無限可能。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南方果品在北方落地生根。與室外寒冬形成鮮明對比,南和區郝橋鎮萬客來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一家溫室暖棚內一片生機盎然,一個個色澤艷麗的火龍果,宛如一個個小紅燈籠掛在藤蔓上,長勢喜人,吸引了周邊游客前來采摘體驗。
色澤艷麗的火龍果長勢喜人。通訊員 張赫赫 供圖
“起初我也不相信北方能種火龍果,看到電視上播出的有關北方農民種植火龍果創業致富的故事,就想親自試一試,沒想到第一年就獲得了成功?!痹摶刎撠熑顺虒W哲告訴記者,自己發展了6個火龍果種植大棚,今年一年收獲火龍果6000多斤,不僅有周邊游客前來采摘,再加上合作社幫忙對接的訂單式銷售,可謂產銷兩旺?!懊髂?,我打算擴大規模,把自己摸索出的火龍果種植經驗和營銷模式等傳授給周邊農民,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背虒W哲信心滿滿。
冬閑人不閑,冬荒地不荒。隨著邢臺各地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一茬茬新鮮的蔬菜、水果讓冬季變成“豐收季”。
11月14日,平鄉縣滏河貢白菜種植基地的貢白菜喜獲豐收。通訊員 范欽龍 攝
廣袤的田野美麗如畫,特色產業欣欣向榮。目之所及,皆是希望;足之所至,皆為沃土,這就是邢臺,1.24萬平方公里的市域自西向東,山地、丘陵、平原呈2:1:7階梯排列,豐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產環境,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和華北的“優質糧倉”,基本形成了西部溝域林果經濟帶,中部山前平原農牧經濟帶,東部黑龍港區糧棉經濟帶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是當之無愧的農業大市。
邢臺市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著力推進保障有力、綠色高效的農業強市建設。立足新發展階段,邢臺市將規劃布局一批示范園區、產業基地、集散中心,發展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打造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切實增加農業效益,提升農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
村民在內丘縣南雙流村中藥材種植基地采收北京菊。通訊員 劉繼東 攝
“我們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同時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毙吓_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邱海飚說。
按照部署,到2027年,全市農業發展基礎更加穩固,綜合實力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75萬噸左右,優質強筋小麥達到200萬畝,規模達到全省第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0%以上,秸稈實現全部綜合利用;培育10個年產值超1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到2035年,邢臺市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堅實,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