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點“碳”成金續寫綠色奇跡
——綠水青山這樣變成金山銀山(一)

近日航拍的塞罕壩機械林場。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10月的塞罕壩,林海滔滔,壯美如畫。
2017年,塞罕壩機械林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河北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單位。近日,記者行走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腳踩在松針鋪就的“地毯”上,松軟且有彈性。一些自生樹已長到兩三米高,正筆直地向上伸展,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去年我們引進的紅松,今年抽了新枝,長勢比預期要好。今年我們新栽植了數十畝云杉,長勢也很喜人。”千層板分場副場長孫朝輝查看完林間幼苗長勢后,對記者說。
今年38歲的孫朝輝是一名“林三代”,在林場長大,親眼見證了尚海紀念林從人工純林到混交林的轉變。
尚海紀念林是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的起源地。61年前,第一代建設者在這里打響“馬蹄坑大會戰”,創下造林成活率超90%的奇跡,開啟了塞罕壩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傳奇。
然而,上世紀80年代,人工純林的弊端開始集中顯現。林場里,以落葉松尺蠖等為主的蟲害和以早期落葉病為主的病害連年大面積發生,受害面積最多達幾十萬畝。林場不得不采取飛防的辦法進行防治。
樹種單一就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發生病蟲害或氣候異常,風險很大。混交林才是可持續、穩定性高的生態系統。
意識到這一點,近年來,林場全力推動人工純林、低質低效林向混交林轉變。目前,尚海紀念林里,紅松、樟子松、云杉、白樺等多樹種協調共生,打破了人工純林“一統天下”的局面。
“尚海紀念林的初植密度高達每畝333株,經過7次撫育,如今每畝保留27株,平均樹高已達23.5米。很多初來者很難相信這是一片人工林。”孫朝輝說。
通過攻堅造林和混交林改造,現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林地面積達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036.8萬立方米,資產總價值231.2億元,每年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155.9億元,成為守衛京津的綠色生態屏障。林場混交林面積已達29.3萬畝,占林場總面積的25.4%,提前完成了林場“二次創業”實施意見中設定的2026年混交林階段任務目標。
擴綠、護綠的同時,塞罕壩機械林場也在不斷興綠。他們把“碳庫”變“錢庫”,讓林業碳匯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轉化路徑。
早在2015年初,塞罕壩機械林場就敏銳地捕捉到林業碳匯所蘊含的巨大機遇。那一年,塞罕壩機械林場與中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踏上了開發國有林場基于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碳匯項目的征程。
經過不懈努力,2016年,林場造林碳匯項目首批國家核證減排量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注冊成功并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
塞罕壩森林植被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場將增強碳匯能力納入發展目標,編制了符合林木生長規律的碳匯能力提升方案。近年來,他們積極推動天然次生林納入河北省降碳生態產品,開發了天然次生林森林固碳生態產品項目。截至2024年底,林場共核證碳匯量243.4萬噸,累計銷售林業碳匯35.7萬噸,實現收入1487.6萬元。
今年,林場與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合作建設“雙碳”示范基地,努力為塞罕壩林業碳匯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還積極探索林下經濟新路子,開展了食用菌、林下參等林緣中草藥試驗研究和大花杓蘭等野生花卉培育馴化,引進推廣種植小檗等灌木,取得了良好效果。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我們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生動范例。”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于士濤表示。
距離塞罕壩二十多公里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扣花營村,村民邢國林正在自家庭院里晾曬剛采回來的蘑菇。
山上有樹,就是“寶庫”,這是邢國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03年,看到來塞罕壩游玩的游客逐漸增多,當時40多歲的邢國林敏銳地捕捉到商機,在村里率先開辦了農家院。邢國林為人實在,又有一手好廚藝,憑借這些優勢,農家院自開業起便客源不斷。第一年,他的農家院就掙了4萬多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如今,他的12間客房寬敞整潔,電視、寬帶、熱水一應俱全,旅游旺季天天爆滿,年收入輕松超過十萬元。
在邢國林的帶動下,扣花營村及周邊村莊的農家院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依托塞罕壩的資源,村民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村子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塞罕壩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村民帶來了多樣化收入。每到9月,漫山遍野的蘑菇成為村民們的“致富寶”。村民上山采蘑菇,一天能掙三四百元。他們將新鮮蘑菇曬干后售賣,價格能達到每公斤200元左右。從春到秋,山上野菜不斷,村民們采摘野菜,不僅能滿足自家食用,還能賣給游客和餐館。
通過駐村幫扶、發展生態旅游、社會雇工等方式,塞罕壩機械林場示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鄉村游、農家院等多種業態,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4萬多百姓受益。依托林場在培育綠化苗木方面的技術優勢,塞罕壩機械林場周邊還發展了4400多畝生態苗木基地,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元。
塞罕壩的綠水青山,真正成了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金山銀山。
于士濤介紹,當下,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大力實施生態系統提質、生物多樣性保護、數字賦能綠色低碳經濟等“二次創業”工程,力爭到2035年,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維持在86%,森林濕地資產總價值達到260億元,混交林占比超過35%,不斷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曹智 李建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