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生產力的發展,常伴隨對資源環境的高消耗。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對傳統路徑的依賴,向綠色、可持續“轉軌”,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十四五”期間,我市作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和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戰略重要節點,正經歷一場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的深刻變革,以能源革命與數字變革為雙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與數字賦能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綠色能源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根基
深秋的壩上草原,白色風車與藍色光伏板組成的能源矩陣蔚為壯觀。我市保持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并網風光項目規模4251.625萬千瓦,其中風電2490.475萬千瓦、光伏1761.15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4822.625萬千瓦的88.2%。自2015年被確立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以來,張家口構建起獨特的“風——光——氫——儲”多能互補體系。截至當前,高達3400多億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和約2.8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交出了沉甸甸的“綠色答卷”。

如何破解綠電波動性這一世界難題?張家口依托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實現了新能源的穩定高效外送。這項前沿性技術,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2018年開工,以666公里的輸電線路,智慧地串聯起張北的新能源基地與北京的負荷中心。正如直流檢修人員安海清所言:“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我們已通過張北工程累計向北京輸送20.21億度綠電。”不僅點亮了京城的萬家燈火,更向世界貢獻了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中國方案”。
技術創新在草原上持續奔涌:張北艾郎風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108米風電葉片,其葉尖薄如一張硬紙板,展現了極致的材料科學與制造工藝;國際首套百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以70.4%的高效率并網發電,在國際儲能創新大賽中獲獎;尚義140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穩步推進,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消納和電網穩定性;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采用世界首創的聯合發電技術路線,摘得中國工業大獎……這一切,標志著我市在能源這一關鍵生產要素上,實現了顛覆性技術創新與品質躍升。
氫能產業同步發展,形成強大的產業帶動力,走在全國前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上游綠色氫源方面,已建成7個制氫項目,制氫產能達每天22噸,年制氫能力8000噸,綠氫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在中游裝備制造領域,涉氫項目44個,其中裝備制造項目占9個。在下游的示范應用場景中成果最為亮眼,自2018年以來,累計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1216輛,包括公交車、物流車、乘用車等多種車型,規模居全省前列。2017年以來,氫能產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15億元,基本實現制氫、儲運、裝備制造等關鍵環節全覆蓋。氫能,作為未來能源體系的關鍵一環,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矩陣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算力崛起激活新質生產力核心引擎
如果說綠色能源是新質生產力的“血液”,那么算力就是強勁跳動的“心臟”。令人驚嘆的是,張家口這座“風電之都”,正憑借天然稟賦,打造“算力之都”。
在張北、懷來的曠野上,一組組集裝箱式數據中心靜靜矗立。作為國家“東數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樞紐節點的核心城市,我市發展算力產業底氣十足,綠電資源豐富,高耗能的數據中心可最大程度使用本地綠電,顯著降低“碳足跡”。秦淮數據能源業務部負責人楊星算了一筆賬:“公司2025年預計在張家口區域消耗電能超20億度,其中約10億度電是張家口本地的綠電。”區位與自然條件優越,毗鄰京津冀核心市場,氣候涼爽,可大幅降低散熱能耗。截至目前,全市數據中心平均P U E(能源使用效率)低于1.25,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產業集聚效應已然凸顯,秦淮數據、騰訊云等頭部企業入駐,這里也成為字節跳動、阿里云全國最大的數據中心承載地。全市已投運數據中心標準機架達78萬臺,建成投運的智能算力規模高達25.55萬P,城市算力分指數穩居全國第二。數字“底座”已堅實筑牢。
更為可貴的是,張家口并未滿足于做數據“倉庫”,而是積極推動算力產業由單一存儲向“存算一體、訓推一體、算力調度、裝備制造、應用服務一體化”全生態演進。從推動服務器設備國產化,到懷來數字港等園區投運完善產業生態,一條高附加值的算力產業鏈正在快速成型。
產業融合邁向新質生產力價值高地
新質生產力是高效能、高質量的生產力,追求“質”的躍升而非“量”的簡單擴張。
傳統產業在新技術賦能中煥發新生。走進張宣科技氫冶金公司,氫基豎爐巍峨高聳,這是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的核心裝置,氫燃燒的火焰淺淺跳動,“刷刷”的聲音在耳邊纏繞,直接還原鐵產品平鋪在輸送帶……

在這里,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每噸直接還原鐵的成本較初期降低30%以上,產品金屬化率穩定在94%以上,工藝氣單耗較設計值降低30%以上,主要技經指標在同口徑下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工程一期已投產,開創了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全新路徑,與同等規模的傳統碳冶煉工藝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其創新成就榮獲世界鋼鐵協會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
再把目光投向大地深處,中煤張煤機的巔峰之作震撼問世。全球首套8兆瓦型超長運距智能刮板輸送機,如鋼鐵巨龍穿行地層;世界首套7.2米超大采高綜采放頂煤工作面刮板輸送成套設備,以擎天之力托舉能源大業。2025年,世界首套550米工作面刮板輸送成套裝備,跨越山海出口印尼,總體減重達6%,推動了張家口煤機裝備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國際化,為智慧礦山建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發展提供可靠的“張家口力量”。
在宣化冰雪產業園內,冰雪裝備生產線一派繁忙,張家口中索國游索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索道產品獲20余項國家專利,2025年新增35條客運索道生產線,產能較去年翻了一番。

新質生產力還體現在為農業帶來的田野革命,體現在與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上……
決勝“十四五”,展望“十五五”,張家口的藍圖已然繪就。從風中取電,到網上輸綠,再到數中淘金,張家口的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部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鮮活教科書。它告訴我們,新質生產力源于技術突破,成于要素重組,顯于產業轉型。這片土地的風,正鼓起全省乃至中國新質生產力的船帆,駛向高質量發展的遼闊藍海。 (魏民 臧波)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