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何一丁最近陷入了兩難境地:“我有健身的習慣,但最近因為月經不調去看中醫。健身教練說讓我‘一周四練’,而中醫讓我多靜養。”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建議,何一丁感到困惑。
《2024中國運動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健身會員的增幅達25.47%,其中,20-29歲青年群體是健身消費的“主力軍”。出于對身心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卷”運動。
然而,當健身需要和傳統養生理論間出現“矛盾”,年輕人又該如何選擇?是否存在一種方式,讓他們在兩種看似相悖的健康理念間找到平衡,變得更健康?
該聽誰的?他們很困惑
何一丁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為了調理月經求助中醫時,醫生告訴她,她的問題是“氣血虧虛”。“除了建議我多吃紅棗、桂圓這些補血食物之外,醫生還特別強調要‘靜養’,減少劇烈運動消耗。”何一丁說,“但我本身有健身習慣,有時候不出出汗,就覺得心里很煩悶。”
和何一丁的情況類似,21歲的孫明若也正經歷著兩種健康理念的碰撞。他希望通過健身增肌和塑形。為此,孫明若的健身教練給他制訂了詳細的飲食計劃,并且建議他“多吃肉,特別是牛肉”,以補充足量蛋白質。
“我外公是中醫大夫,他告訴我,‘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使人中滿’。”孫明若向記者解釋。在外公看來,攝入過量肉類會加劇脾胃消化負擔,久而久之“郁結在中焦”,不僅影響消化,還會波及情緒和整體健康。
針對這一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樹明指出,中醫并不反對營養,關鍵在于脾胃的運化能力。“脾胃強健的人能有效地將攝入的蛋白質轉化為肌肉;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過量的蛋白質則會成為負擔。”
“可以根據運動強度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給脾胃一個適應的過程,并在飲食中適當搭配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李樹明說,“煮飯時加點薏米,燉肉時放片陳皮,都是簡單易行的方法。”
讓孫明若感到困惑的矛盾建議還有很多:“我外公一直教我要規律飲食,吃六七分飽。可健身教練提醒我,訓練后必須補充‘練后餐’,不然辛苦練出的肌肉會‘掉’。”
同為健身教練的吳因肯定了孫明若的教練的說法。“從現代運動營養學角度看,訓練后補充‘快碳’(可以快速升高血糖的碳水混合物——記者注)是有必要的。這些‘快碳’能快速補充訓練中消耗的糖原,防止肌肉分解,并能刺激胰島素分泌,促進蛋白質合成。”
“但也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要吃。”吳因補充,“對于晚上八九點才結束訓練的會員,我們就不建議他們再吃練后餐了。因為攝入大量碳水會影響睡眠質量,而睡眠對于恢復和增肌同樣關鍵。健身本身也講究周期和個體差異,不是一味地‘加量’。”
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強身健體
為什么針對強身健體的相同需求,健身教練和中醫大夫會給出迥異的指導方案?中國人民大學體育部教師李秀娟認為,問題的答案藏在東西方體育養生文化截然不同的“基因”里。
“現代健身代表的是西方運動體系,而我們所說的養生功法、太極拳等,則屬于東方運動體系。這兩類運動的文化根基和哲學基礎完全不同。”李秀娟說。
李秀娟提出,西方體育文化強調高強度、對抗性和競技性,根植于西方海洋文明,追求不斷突破極限,建立新平衡。“而太極拳、養生功法等東方養生運動,則植根于中國悠久的農耕文明,講究‘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過度消耗。”
“如果進一步地與中醫理論相聯系,《黃帝內經》中提出‘汗為心之液’,出太多汗會損耗心臟的津液與身體的陽氣。這與西方運動追求大汗淋漓、挑戰極限的理念,在哲學基礎上就存在很大差異。”李秀娟說。
李樹明解釋說,健身的“動”是向外的,目標是挑戰和塑造形體,通過大重量、高強度、快速的動作來刺激肌肉和心血管系統,是一種“以形練形”的方式;而中醫“動養”的“動”是向內的,核心是調理氣血和臟腑,是一種“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方式,強調的是內在的覺察和能量的流轉。
這種文化基因的差異,同樣體現在對“營養”的理解上。
“西方是‘缺什么補什么’的分析式思維。”李秀娟解釋,“他們認為運動撕裂了肌纖維,要重建更強大的肌肉,就需要大量蛋白質作為原料,因此蛋白粉、牛肉等高蛋白食物就會成為健身者的首選。”
東方養生則與中醫思想一脈相承,強調整體觀和“治未病”。“中醫認為,健康的關鍵在于‘養’,在于維持身體內部氣血、陰陽的動態平衡。飲食不僅要考慮單一目標,更要顧及對全身系統的影響。脾胃為后天之本,過度攝入油膩食物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氣機不暢。”李秀娟說。
爭衡和融合:和身體達成和解
然而,兩種強身健體理念真的是非此即彼、不可融合的嗎?
對此,吳因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我覺得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我們不是一味地讓會員多練,而是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素質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如果會員處于疲勞期或者身體狀況不佳,他也會主動建議降低訓練強度,甚至休息。“健身的終極目標是健康,而不是把人練垮。”
李樹明同樣不認為二者間存在矛盾。“我們可以將現代健身科學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來幫助我們達到特定的健康目標。無論是增肌、減脂,還是提升心肺功能,現代健身都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方法。但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要養好氣血,不能損害身體的‘根本’。”
李秀娟認為,對于健身和養生,不能以一種二元對立的觀念簡單評判孰優孰劣,“關鍵在于‘因人而異’。我們應該考慮自身的情況,給自己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有的人性格外向開朗,可能就偏愛群體性、競技性強的西方運動;而有的人性格內斂喜靜,可能就更適合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練養生功法、打太極拳。”李秀娟說,“同樣一個項目,有的人練了有效,有的人練了可能就會受傷。所以,中西運動應該結合起來。”
談及在養生和健身的“矛盾”中困惑的年輕人,李樹明為他們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融合方案”:“每周安排兩次全身性的力量訓練提升基礎力量和肌肉量。在訓練日之間,穿插1-2次的瑜伽、八段錦、慢跑或游泳,時長30-45分鐘,以促進氣血流通和身體恢復。”
李秀娟認為:“我們不一定非得追求極致的瘦或夸張的肌肉線條。真正的健康,是一種整體的和諧狀態——自己能睡得著,到了飯點有饑餓感,吃完不難受,精神飽滿,心情愉悅。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形神合一’的健康美。”
20歲的夏曉宇是一個有著半年多健身經驗的“減脂人”。這學期,她在李秀娟開設的養生課中接觸了馬王堆導引術,并降低了原來的健身計劃的強度,改為每天堅持練習一套養生功。
“我沒辦法拿出非常量化的數據告訴你我的身體比之前好了多少。”夏曉宇說,“但我能夠感受到,我的精神狀態確實更好了,以往下午會有的那種疲憊感減輕了很多,整個人感覺更通透和沉靜了。”
聽了中醫大夫的建議,何一丁主動與健身教練溝通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何一丁說,教練表示非常理解她的需求,并幫助她修改了訓練計劃,將“一周四練”調整為“一周兩練”。在不健身的日子里,何一丁會跟著視頻練習八段錦。
“上次去復診的時候,醫生說我的氣血狀況比之前好了很多。”何一丁說,“如果讓我給類似情況的人一些建議,我會告訴他們,沒必要糾結必須遵從哪一方的觀點,我們可以更耐心地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中國青年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