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下半年以來最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多地出現大幅降溫。天冷時,回家后洗一個熱水澡,既暖身,又能卸下一天的疲憊。
不過,在醫生看來,大幅降溫后,最好減少洗澡頻率,但可以適當多泡腳。
為什么天冷后要少洗澡
秋冬季是許多疾病的高發期,如果洗澡過于頻繁,可能帶來一些健康隱患。1.導致抗病能力下降
氣溫較低時,人體腠理閉合,陽氣內斂收藏,如果經常洗澡,易使人體內的陽氣外泄,風寒濕等外邪容易趁機侵犯人體而致病。
頻繁洗澡可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著涼感冒,甚至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2.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洗熱水澡耗動氣血,對氣血本就虧虛的人來說,容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熱水沖刷身體,潛藏于人體深處的陽氣向外、向上散發,肝陽上擾,神失所守,易引起中風;
人體會因氣血流動加快而出汗,汗為心之液,氣隨汗泄可引起心陽暴脫,誘發心梗。
3.可能引發皮膚問題
秋冬空氣干燥,皮膚水分會減少,皮脂膜會變薄,過度洗澡容易損傷皮膚屏障,導致瘙癢、抓撓,甚至影響睡眠。
當然,少洗澡不是不洗澡。出汗較少時,一周洗澡2~3次即可,水溫保持在37℃~39℃較適宜,每次時間不超過20分鐘。
洗澡時室內要保暖,保持空氣流通,防止濕度過高,老年人洗澡前后可適當飲水。洗澡后要立即擦干身體、吹干頭發、穿好衣服,及時擦上潤膚乳保濕。
秋天常泡腳,有3個好處
天氣轉涼,泡腳這一養生法又被人們提上日程。天冷時宜少洗澡,但泡腳是可以天天泡的。
中醫認為“寒從腳下起”,腳部是人體經絡的集中地,且離心臟最遠,負擔最重,秋季泡腳能帶來多重健康益處。
1.促進血液循環
人的雙足分布著70多個穴位,有三條陽經(膀胱經、膽經、胃經)的終點,和三條陰經(腎經、肝經、脾經)的起點,泡腳相當于刺激了這六條經脈和眾多穴位,幫助人體疏通經絡。
適當泡腳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全身血液流通;并通過溫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體內寒氣排出。
2.調理臟腑
經常泡腳不但能解除疲勞、緩解壓力,還可通過五臟六腑的反射區,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和溫養各臟腑組織功能,達到防病治病、提高機體抵御疾病能力的目的。
3.滋陰潤燥
秋季干燥容易引起皮膚瘙癢、口干舌燥、上火等癥狀。泡腳在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提高血液對皮膚的營養供給,有利于緩解體內火氣,降燥滋陰。
避開這些泡腳誤區
泡腳要講究方法,普通人在泡腳時可能會陷入以下誤區,應尤其注意。
1.時間別超30分鐘
一般泡腳時間在15~30分鐘為宜。有動脈硬化閉塞癥或糖尿病足的患者,尤其還存在肢體供血不佳者,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因為泡腳時人體肢端血管擴張,在血供不佳的情況下,會導致肢體缺血癥狀加重。
2.未必睡前泡腳最好
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醫師呂沛宛表示,晚上7~9點泡腳可以補充氣血。不過,有些人氣虛嚴重、陽氣不足,泡腳后陽氣更不容易內斂,可能導致興奮,不易入睡。
3.泡到微微出汗為宜
水溫不宜過高,37℃~39℃為宜,以全身感到發熱、似出又未出汗最好。糖尿病足患者對溫度不敏感,應嚴格控制水溫,可用溫度計量好,避免燙傷。
4.空腹時和飯后不要泡
泡腳會加快血流動力,加速新陳代謝,空腹泡腳可能出現困乏、頭暈、低血糖等情況。
吃完飯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統,這時泡腳會讓血液流向下肢,造成胃腸動力不足,出現腹脹、腹痛等不適,建議飯后至少1個小時再泡腳。
5.洗澡前不要泡腳
泡完腳,全身毛孔會打開,如果這時脫換衣服洗澡,很容易著涼;而且洗澡的水溫通常比洗腳的水涼,濕寒之氣可能從腳部進入身體。
6.泡完腳要馬上擦干
如果不及時擦干水分,濕寒容易從腳部進入體內,秋冬季腳底更易受涼。泡完腳應馬上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必要時涂抹潤膚膏,體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雙襪子。
7.有些疾病不宜泡腳
如果疾病由寒涼所致,比如風寒感冒或因寒瘀血導致的痛經,泡腳是有益的;如果經期沒有不適,泡腳可能會增加出血量;如果心功能不好,泡腳可能增加心臟負荷。特別提醒,有腿部靜脈血管病變、腿腳水腫的人,不建議泡腳,以免因血管擴張加重癥狀。
8.草藥泡腳要遵醫囑
體寒者泡腳時可遵醫囑加些干姜、紅花、肉桂,失眠者可選擇柏子仁、首烏藤、合歡皮等,體弱血瘀者可選擇赤芍、當歸、川芎等。
每個人的體質有差別,不同中藥的藥理作用也不一樣,最好在醫師的個體化指導下使用,切忌亂用。
(生命時報微信公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