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苦夏”的人才需“貼秋膘”
“過去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是以胖瘦作為標準,人們會在每年立夏稱體重,立秋的時候再稱一次,如果體重減輕了,就會把這個夏天稱作苦夏。”市第一醫院消化內二科副主任李南陽表示,按照我國的習俗來講,經歷了“苦夏”的人變瘦了,才需要在入秋后“以肉貼膘”。
然而,相比于肉類匱乏的古代,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每天都可以隨意選擇各種各樣的肉類,絕大多數人早已營養過剩,這時再盲目“貼秋膘”,便易導致超重、肥胖問題的發生。因為夏季炎熱,相對來說人們的胃口較差,吃的會相對較少,而秋冬時節我們平均每天會多攝入大約220千卡(約等于一塊瘦肉、一個雞蛋再加半碗粥)的熱量,因此如果是肥胖人群,不宜盲目“貼秋膘”。
對于如何鑒別自己是否存在肥胖,李南陽說 ,一般認為,只要體內貯積脂肪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皆可認定為肥胖。具體可通過IBM體重指數來計算,及體重指數=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指數≥28.0kg/㎡,腰圍>84cm的男性和腰圍>80cm的女性定義為肥胖。體重指數≥25.0kg/㎡則為超重,體重指數≥28.0kg/㎡且內臟脂肪面積>120c㎡稱為腹型肥胖。
此外,脾虛者(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胃火旺者(平素嗜食辛辣火鍋、油膩燒烤之品的人,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灼熱、喜冷飲、口臭、便秘等)、老人和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常有積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如痛風、心臟病、腎病等患者),“貼秋膘”前也要謹慎。
◆盲目“貼秋膘”易引發四類健康問題
如果您盲目“貼秋膘”,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副作用”,李南陽表示,常見的包括熱量過剩、代謝負擔加重、營養失衡及慢性病風險升高四類。
熱量過剩與肥胖風險。秋季進補常以肉類、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如紅燒肉、羊肉湯等),這類食物熱量密集,若長期過量攝入且缺乏運動,易超出身體日常消耗需求,導致脂肪堆積。現代人普遍久坐少動,貼秋膘的傳統習慣可能加重肥胖,尤其對代謝率下降的中老年人更需警惕。
消化系統與代謝壓力。突然增加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量,可能加重腸胃消化負擔,引發腹脹、便秘或腹瀉。此外,大量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肝腎代謝壓力,對本身存在肝腎疾病、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人群尤為不利,可能誘發疾病急性發作。
營養失衡與免疫力波動。過度側重肉類和油脂類食物,易忽略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入,導致營養不均衡。長期缺乏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質和纖維素會增加腸道功能紊亂風險,還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口腔潰瘍等問題。
增加慢性病不穩定性。高油、高鹽、高糖的“貼膘”飲食,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患者危害較大。例如:短期內攝入過多動物內臟或肥肉,可能直接升高血脂水平;腌制、醬鹵類食物中的鈉鹽過量,可能加劇血壓波動;部分人群盲目進補藥膳,也可能干擾藥物療效。
◆科學“貼秋膘”要做好“三忌一防”
“秋季如需進補,建議一定要咨詢專業的中醫師,按照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原則辨證進服、適當進補。”李南陽表示,想要科學進補的話,總體來說要做到“三忌一防”,即:
忌過急。首先要以清補為主,少量進食各種清淡、易消化、健脾胃的食品,讓脾胃有一個適應過程,再循序漸進。為避免“秋老虎”,人們仍要做好防暑降溫。在“貼秋膘”的時間上,北方可以早一點,南方適合晚一點。
忌過膩。初秋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如果進食過于滋膩的食品或藥物往往不易吸收,甚至導致腹脹、食欲不振,宜配伍如焦山楂、陳皮等助運之品。
忌過度。適當吃些富含營養的食物,貼貼秋膘,對于抵御冬季的寒冷還是有必要。但要避免滋補過度導致高尿酸血癥、痛風、糖尿病的發生。
防肥胖。天氣轉涼,人們食欲大振,飲食不知不覺就過量,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很容易出現能量過剩,導致肥胖。對于需要控制體重的人群,除了多吃一些低熱量食物,還應有計劃地增加活動,提高熱量消耗,讓自己更強壯,而不是更胖。
李南陽表示,從飲食角度具體來講,則要以滋陰潤燥,養肺生津為主。要點包括:多選用潤燥補肺之品,如百合、蓮藕、蓮子、銀耳、梨、白蘿卜等。注重調補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可以選擇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藥、茯苓、薏苡仁等,以增強脾胃吸收能力。增加蛋白攝入。可以選用高蛋白的食物,如鴨肉、雞肉、魚肉、豬肉等。其中鴨肉味甘咸,歸脾胃肺腎經,有大補虛勞,養胃生津的功效;雞肉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有溫中益氣、健脾胃的功效,尤其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魚肉高蛋白低脂肪,其包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是秋季進補的佳品。注意增酸減辛。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而辛味食物會發散肺氣,而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要盡可能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適當食用一些酸味的食物,比如橘子、獼猴桃、柚子、山楂等酸味的果蔬。
(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屈海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