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壓力如影隨形,情緒波動成為常態。從職場白領到校園學子,從年邁長者到青澀少年,幾乎每個人都在與壓力引發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打交道。如何科學解鎖壓力與情緒的密碼?
壓力來襲,科學應對有妙招
武雅楠 李清龍
市第二醫院精神心理門診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精神科執業醫師李邇。師承原中國疼痛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康復科主任王福根教授。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松解術及針藥并用治療頸椎病、腰椎病、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骨傷后遺癥疼痛、腦卒中后遺癥疼痛、慢性胃腸道疼痛、抑郁、焦慮、失眠癥及各種中醫疑難雜癥。本期,將結合前沿研究與實踐經驗,為讀者呈現一套全方位的壓力管理方案。
日常調節:給情緒找個"減壓閥"
“壓力就像輸入信號,情緒則是輸出反應。”李邇表示,焦慮、抑郁等常見情緒反應,本質上是身體對壓力的自然應答。當這些情緒輕微且短暫存在時,無需過度恐慌,通過日常生活的科學調節即可有效緩解。
合理膳食是情緒管理的基礎。營養學專家指出,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富含維生素B的粗糧、富含鎂元素的堅果等食物,能幫助調節神經遞質平衡,為大腦提供穩定的情緒營養。而過量攝入咖啡因、高糖食物則可能加劇情緒波動,應適當控制。
呼吸調節是簡單易行的即時減壓法。“用4秒吸氣,屏息2秒,6秒呼氣,重復5次,能快速激活副交感神經,平復緊張情緒。”李邇演示著腹式呼吸技巧,“這種方法在會議前、考試前等高壓場景中特別管用。”
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被多項研究證實是情緒的天然良藥。李邇解釋,慢跑、游泳、爬山等運動能促進內啡肽釋放,減少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過度分泌,這種運動抗焦慮的效果已得到醫學界普遍認可。另外,音樂療法正成為都市人的新選擇。在專業音樂治療師指導下,聆聽60-80拍的舒緩音樂,能使心率與呼吸節奏趨于平穩。
正念冥想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升溫。這種以靜坐為基礎,通過呼吸調控、意念引導的方法,強調"專注當下,覺察自身。能增強情緒穩定性和專注力。
社交互動與傾訴同樣不可或缺。心理學研究表明,向信任的人傾訴煩惱,能促進催產素、多巴胺等積極激素釋放。社區工作者發現,參與集體活動、加入興趣小組的居民,情緒問題發生率明顯低于獨居者。培養一項愛好——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園藝,都能為情緒找到宣泄口,形成良性循環。
心理干預:專業方法破解情緒困局
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超出自我調節范圍時,專業心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不是軟弱,而是明智之舉。
暴露療法是治療恐懼癥的有效手段。這種被民間稱為“滿罐療法”的技術,通過讓患者在安全環境中逐步或快速接觸恐懼源,最終實現脫敏。該療法必須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操作加劇癥狀。厭惡療法則適用于某些成癮性問題。通過將不良行為與不愉快體驗(如輕微電擊、苦味刺激)建立關聯,形成條件反射以戒除惡習。李邇提醒,這種療法存在倫理爭議,需嚴格評估適用性。心理治療師還會教授具體的情緒調節策略,幫助患者建立心理免疫系統。
趨利避害:主動回避可能引發負面情緒的場景,選擇有利于情緒穩定的環境。例如社交焦慮者可先從小型聚會入手,逐步適應社交場合。控制修正:通過改變周圍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來調節情緒。如易怒者可在辦公室放置綠植,通過改善環境緩和情緒。意識轉換:靈活運用分心與專注兩種策略。情緒低落時,可通過聽音樂、散步等分心方式暫時緩解;需要解決問題時,則專注于具體事務,避免被情緒淹沒。認知重評:也就是常說的換位思考,在情緒產生前重新解讀事件。表達抑制:情緒爆發時啟動自我控制,避免沖動行為。但專家強調,這并非壓抑情緒,而是為理性反應爭取時間。合理表達:適度宣泄情緒是高情商的表現。向朋友傾訴委屈,寫日記梳理情緒,甚至大哭一場,都是健康的表達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積極的社交支持系統至關重要。李邇說,社區心理服務站的實踐表明,定期組織的互助小組,能讓參與者在分享中獲得歸屬感與力量。
醫學突破:當身心同治遇上創新療法
當壓力持續超過負荷,引發兩周以上的焦慮、抑郁或失眠,并嚴重影響生活時,醫學干預成為必要手段。傳統治療通常采用藥物、心理與物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而近年來,一種融合中西醫的創新療法正為患者帶來新希望。李邇指出,臨床中約60%的抑郁焦慮患者伴有軀體癥狀,而這些癥狀往往與慢性軟組織損傷密切相關。長期壓力會導致肌肉持續緊張,引發軟組織痙攣、攣縮,進而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產生疼痛、麻木等癥狀;這些軀體不適又會加重情緒問題,形成惡性循環。以西醫理論為基礎,采用中醫針具進行軟組織松解術。通過特定手法松解痙攣的軟組織,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既能緩解疼痛,又能改善情緒,往往立竿見影。
經過多年研究,該療法已取得顯著成效:完成省廳級科研項目,獲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1篇。更令人振奮的是,針對合并頭、胸腹部軀體癥狀的抑郁焦慮患者,采用“藥物+松解術”的治療模式,有效率大幅提升,不少患者實現了少吃藥甚至不吃藥的良好效果。目前,這項理論創新已獲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立項,相關論文發表于國家核心期刊。
辯證看待:壓力與情緒的積極意義
“壓力并非全是壞事,關鍵在于把握程度這個平衡點。”李邇解釋,心理學研究發現,中等壓力能激發動力,中等情緒喚醒有利于提高認知效率,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重要的是學會與壓力共處,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助力。當壓力與情緒處于可控范圍時,它們其實是我們認知世界、完善自我的“催化劑”。
李邇建議,構建個人情緒管理體系。首先,建立日常預防機制: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培養至少一項興趣愛好,為情緒找到出口;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運動,形成生理層面的減壓慣性。其次,掌握即時調節技巧: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可通過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快速平復;感到壓力累積時,及時向親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最后,明確醫學干預界限:若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失眠等癥狀,或軀體不適與情緒問題相互糾纏,應及時就醫,必要時接受藥物、心理或創新療法干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