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家介紹,立秋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們需遵從秋季的養生方法,養陰潤燥、收斂神氣,其核心在于一個“收”字。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說,秋風主肅殺,萬物于此時開始凋零,人體也隨著自然氣候變化,陽氣開始內收下藏,腠理變得緊實,毛孔逐漸關閉以防外邪,若未能順應時節調攝,則易感受外邪;隨著晝夜溫差增大,空氣濕度下降,人體容易出現氣道干癢欲咳的感覺,呼吸系統疾病亦開始進入高發期,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更容易在這個季節病情加重。
針對立秋時節的特點,人們應當如何從情志、運動、飲食等方面調養?
李光熙介紹,中醫認為,秋應于肺,而悲憂最易傷肺,因此,秋天切不可悲傷憂思,應保持精神上的安寧,不急不躁,可聽舒緩音樂,經常練習緩慢有節律的呼吸方法。秋季氣溫適宜,可在跑步、打球等“動功”基礎上配合八段錦、站樁等“靜功”,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動靜結合可達心身康泰之功效。
“‘辛主散’,過食辛散之品易損肺氣、傷津液,因此入秋應盡量少飲酒。”李光熙說,立秋時節也不宜過多攝入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立秋后燥氣當令,肺易為燥邪所傷,可食用梨、蓮藕、百合等性味甘涼食物補充津液。”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教授郭斌說,此時濕氣未退,脾虛者易生內濕,可食用薏米、山藥、赤小豆等健脾祛濕;“貼秋膘”應先清后補,且平補為要,護脾為本,可食用陳皮、山楂助消化,以防滋膩傷胃。
專家提示,立秋過后,暑伏之氣仍未散盡,但如若貪此秋涼,則常易咳嗽不止。人體的五臟腧穴皆會于背,入秋后要特別注意后背暖護以防病。除了三伏貼以外,采用中醫溫透外治技術外敷背部腧穴以溫肺止咳、化痰行氣通絡,對于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節等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