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崴腳”是再常見不過的場景——或許是下樓梯時的一個趔趄,或許是運動場上的一次急轉,甚至只是穿著高跟鞋在平地上的一個不穩,都可能讓踝關節瞬間“罷工”。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傷,卻可能埋下“習慣性崴腳”“關節炎”等長期隱患。為此,本期特別邀請到市第二醫院運動醫學科足踝組主治醫師楊學鈺,結合其10余年足踝專科診療經驗,為大家全面解讀踝關節扭傷的防治知識。
楊學鈺在足踝外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擅長足踝部創傷診療、足踝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及慢性創面不愈合的診治。
踝關節為何如此“脆弱”
“很多人覺得崴腳是偶然事件,其實背后藏著多重原因?!睏顚W鈺指出,踝關節扭傷的發生與受力方式、解剖結構、個體差異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從運動或活動中的意外受力來看,足部受力不穩是常見誘因。在跑步、跳躍、急停、變向等運動中,若足部突然踩到不平坦的地面,比如坑洼處或石子上,或落地時腳的位置不當,足內翻或外翻角度過大,都會導致踝關節超出正常活動范圍,使韌帶被過度牽拉甚至撕裂。而動作幅度過大同樣危險,像上下樓梯、爬山時踩空,或穿高跟鞋走路時腳踝突然扭轉,瞬間的外力一旦超過韌帶的承受能力,扭傷便會發生。
踝關節的解剖結構特點也使其成為易受傷的“薄弱環節”。楊學鈺解釋,踝關節由脛骨、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主要依賴外側的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跟腓韌帶和內側的三角韌帶維持穩定性?!捌渲型鈧软g帶更薄弱,且踝關節內翻活動度大于外翻,這就是約85%的扭傷為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的原因?!?/p>
個體因素同樣不容忽視。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薄弱,如腓骨長短肌力量不足,就無法有效穩定關節,易在受力時發生過度移位。平衡能力差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由于本體感覺(關節位置覺)減退,難以及時調整足部姿勢應對外力變化,扭傷風險也會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曾發生過踝關節扭傷的人,韌帶可能存在慢性損傷或松弛,關節穩定性下降,再次扭傷的復發率可達40%-70%。
此外,環境與裝備因素也會“推波助瀾”。濕滑、不平坦的路面,如瓷磚地、泥濘地,會增加足部打滑或失衡的概率;而穿高跟鞋、拖鞋、不合腳的鞋子時,足部支撐不足,踝關節易因失去穩定而扭傷。
扭傷后有哪些“信號”
“踝關節扭傷后,根據損傷程度的不同,癥狀會有明顯差異,準確判斷傷情是科學處理的前提。”楊學鈺介紹,臨床上通常將踝關節扭傷分為三度。
Ⅰ度(輕度扭傷)時,韌帶僅出現輕微拉傷或少量纖維撕裂,韌帶的連續性未中斷,關節穩定性不受影響。癥狀表現為局部輕微疼痛、腫脹,可能有輕微壓痛;踝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負重時疼痛較輕;無明顯淤青或僅輕度皮下淤血。
?、蚨龋ㄖ卸扰┮馕吨g帶部分撕裂(較多纖維斷裂),韌帶連續性部分中斷,關節穩定性受到一定影響,可能出現輕度不穩。此時會有明顯疼痛、腫脹,壓痛明顯;踝關節活動受限,負重時疼痛加重;可見明顯皮下淤青,這是因局部出血較多;醫生檢查時可能發現輕度的關節不穩,如內翻/外翻應力試驗弱陽性。
?、蠖龋ㄖ囟扰┳顬閲乐?,韌帶完全斷裂,連續性中斷,關節穩定性嚴重受損,出現明顯不穩?;颊邥械絼×姨弁?,不過部分患者可能因神經損傷而疼痛反而減輕;同時伴有嚴重腫脹、廣泛淤青,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踝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無法負重行走;醫生檢查時可見明顯的關節不穩,如內翻/外翻應力試驗強陽性、抽屜實驗陽性,還可能伴隨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扭傷后,“PRICE原則”是急救關鍵
“踝關節扭傷后的急性期處理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恢復效果?!睏顚W鈺強調,在傷后48-72小時內,需嚴格遵循“PRICE原則”。
P(Protection 保護):首要任務是保護受傷的踝關節,避免再次受到外力或負重導致損傷加重。必要時可使用護踝、彈性繃帶或支具固定關節,減少不必要的活動。R(Rest,休息):立刻停止活動,避免患側踝關節負重,防止損傷進一步加重。必要時可借助拐杖等輔助器械,盡可能減少受傷關節的活動。I(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扭傷處,每次15-20分鐘,每2-3小時可進行一次,每天3-4次,以此減輕腫脹和疼痛。“注意不要讓冰袋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凍傷?!睏顚W鈺特別提醒。C(Compression,加壓包扎):用彈性繃帶輕輕纏繞腳踝,從腳趾向小腿方向包扎,稍微加壓,以不發麻、不劇痛為宜,這樣能減少腫脹。E(Elevation,抬高患肢):坐著或躺著時,將受傷的腳抬高至高于心臟水平,比如墊個枕頭,幫助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同時,楊學鈺指出了急性期的幾個禁忌:受傷后48小時內不要熱敷、按摩或涂抹活血化瘀的藥,否則可能加重腫脹;若出現劇痛、無法走路、腳踝畸形、皮膚蒼白或麻木,可能是骨折或嚴重韌帶損傷,需立即就醫,做X光或核磁共振(MRI)檢查。
恢復期,科學康復是“防復發”核心
“踝關節扭傷的恢復不是簡單的‘不疼了就好’,而是要恢復關節穩定性,否則容易反復受傷。”楊學鈺表示,輕度扭傷通常1-2周恢復,中度或重度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恢復期的科學護理至關重要。
在制動與保護方面,需根據醫生建議進行。輕度扭傷可穿護踝,重度則可能需要支具或石膏固定,以此為韌帶修復創造良好環境。
康復鍛煉是恢復期的重點。待腫脹消退后,可逐漸進行腳踝活動和力量訓練,比如緩慢勾腳、伸腳,活動范圍逐漸增大;用腳趾抓毛巾、踮腳尖,增強肌肉力量;進行平衡訓練,如單腳站立,并逐漸增加難度。
楊學鈺特別強調,恢復期間不要急于跑跳,需待疼痛完全消失、活動靈活后再逐步恢復運動,“急于求成往往會讓傷情反復,甚至留下后遺癥?!?/p>
預防為先,遠離踝關節扭傷
“相比于治療,預防踝關節扭傷更為重要?!苯Y合臨床經驗,楊學鈺給出了幾點實用的預防建議。
運動前要充分熱身,活動腳踝、拉伸小腿肌肉,讓踝關節及周圍組織做好準備。穿合適的鞋子也很關鍵,運動鞋需有良好的支撐性和防滑性,應避免穿高跟鞋或過松的鞋。運動場地盡量選擇平整地面,避免在凹凸不平處奔跑。
對于曾扭傷過的人,楊學鈺建議運動時佩戴護踝,日常加強腳踝周圍肌肉鍛煉,如踮腳、抓毛巾等動作,以此增強關節穩定性,降低再次扭傷的風險。
“踝關節扭傷雖常見,但處理不當可能留下‘習慣性崴腳’的隱患,甚至引發關節炎。”楊學鈺最后強調,大家一定要重視踝關節健康,受傷后及時正確處理、重視恢復期鍛煉,才能更好地保護踝關節,讓生活和運動更安心。(武雅楠 李清龍)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