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垃圾食品”,我們熟悉卻未必真正了解。
什么是“垃圾食品”
目前營養學上還沒有對“垃圾食品”的定義。“垃圾食品”通常是指營養密度低、含有害成分、長期攝入可能損害健康的食品。
高糖食品 奶茶、蛋糕、冰激凌……當糖分進入人體,血糖會像坐過山車一樣迅速升高又驟降,長期如此易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風險。
高鹽食品 咸菜、臘腸、火腿、泡面……這些咸香可口的食物往往藏著過量鹽分。高鹽飲食會導致體內水分潴留,血管壓力增大,進而引發高血壓。鹽分還會損傷胃黏膜,長期攝入可能增加胃癌風險。
高脂肪食品 炸雞、薯條、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食品,富含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升高,誘發血脂異常和脂肪肝。
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經過氫化、膨化、高溫擠壓、添加防腐劑等復雜工業加工,即食微波餐、含糖早餐谷物、預包裝零食(如辣條、膨化蝦條)等都是典型的超加工食品。這類食品的配料表往往長達十幾行,含有防腐劑、增味劑、色素、乳化劑、甜味劑等多種添加劑。研究顯示,較高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與較高的全死因死亡、癌癥、呼吸系統疾病、消化道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代謝系統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
錯誤做法產生“垃圾因素”
不少人覺得家里做的食物一定健康。這是一種誤區。家庭自制食品若用料或操作不當,同樣可能不健康。
不健康的制作方法 不合理的烹飪方式如高溫油炸可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過度燒烤(如炭烤肉類)可產生多環芳烴增加癌癥風險;反復加熱(如隔夜菜再高溫處理)會造成營養素破壞,亞硝酸鹽含量上升。
錯誤的搭配方式 高GI(升糖指數)的食物搭配方式,如碳水+高脂肪(油條配甜豆漿)可導致血糖驟升驟降,增加糖尿病風險;高鹽+高糖組合(蜜餞、醬料)會掩蓋食物的真實味道,促使過量攝入。
識別和避免“垃圾食品”
完全杜絕“垃圾食品”并不現實,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學選擇、合理搭配、適度攝入。
看食品標簽 如果白砂糖、氫化植物油、精制面粉在配料表排名靠前,則應謹慎選擇;盡量選擇添加劑少、成分簡單的食品。
選擇天然、少加工食品 新鮮蔬果、全谷物、優質蛋白(如魚、豆類)應占日常飲食的80%以上;避免長期依賴罐頭、速凍食品、即食餐飲等深加工產品。
調整烹飪方式 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烤;減少額外添加糖、鹽,利用天然香料(如蔥、姜、蒜)調味。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日常飲食應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期節食;還要注重飲食多樣化,確保維生素、礦物質攝入均衡。健康飲食的關鍵在于“長期均衡”,偶爾吃一次炸雞、喝一杯奶茶不會立刻損害健康,但如果養成“每周3次炸雞+2杯奶茶”的習慣,熱量和糖分的累積就會逐漸影響代謝。
哪些人群需特別注意
每個人對“垃圾食品”的耐受度并不一樣,有些人群應特別注意。
慢性病患者 肥胖、糖尿病患者對糖分尤為敏感,一次高糖飲食可能導致血糖劇烈波動;高血壓、腎病患者需嚴格限鹽,否則可能加重病情;痛風患者則需遠離高糖飲料,因為果糖會促進尿酸生成。
孕婦與兒童 胎兒和兒童對添加劑更為敏感。人工色素、防腐劑可能影響兒童注意力和智力發育,孕婦攝入過量糖分則可能增加胎兒肥胖風險。
遺傳易感性人群 以肥胖為例,肥胖是一種復雜的多基因疾病,肥胖遺傳易感性較高的人群對“垃圾食品”更加敏感。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通過主動調整飲食,可以降低健康風險。
真正的飲食智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極端,而是在了解真相后能夠理性對待、從容取舍。當我們學會看懂配料表,能用蒸紅薯替代薯條,用無糖茶飲替代奶茶,用自制飯團替代方便面時,我們不僅是在選擇食物,更是在選擇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新民晚報)王利軍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