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壺流河畔,晨光為蔚縣白樂鎮的田野鍍上一層金邊。該鎮會子里村的麻農們彎腰拔麻的動作,與1300年前唐代先民的身影疊合——這片沃土上,白麻不僅是秋收的作物,更是穿越時空的文化符號。
作為蔚縣白麻的核心產區,白樂鎮正以堅守與創新,讓這項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白樂鎮種植白麻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唐開元年間。至民國時期,全鎮白麻種植面積占據耕地“半壁江山”,到處一幅盛夏碧浪翻涌,秋日白麻成捆的景象,其中會子里村更是“遍地皆麻”的代表村落,麻匠敲打麻繩的聲音曾是村莊里最熟悉的背景音,麻紙糊窗的民宅見證過無數個溫暖的冬夜。
白樂白麻以堅固耐用著稱,廣泛用于制作麻繩、捆綁農具、編織麻袋等生產生活用品。歷史上,每逢冬日,騾幫馱隊如長龍蜿蜒,踏出的“白麻之路”將優質白麻輸往京津。
如今,會子里村成為蔚縣唯一仍保留白麻種植的傳統村落,肩負著延續這一非遺技藝的重任。村民們承襲“七步古法”手工制麻工藝:拔麻、鍘麻、抽麻分級、殺葉、漚麻、晾曬、剝麻,每一道工序皆凝聚著世代積累的經驗與智慧。
近年來,環保理念日漸深入人心。而“七步古法”這套傳統技藝,賦予了白樂白麻纖維修長、柔韌、色澤潔白的獨特品質,使其在高端紡織品、環保復合材料領域展現出新的市場潛力。白樂鎮順勢而為,推動白麻向高端紡織、環保材料的優質原料領域拓展。依托完整的產業鏈條,從種植、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白麻實現了從田間到市場的高效銜接。
“現在畝產白麻250到300斤,畝產值可達一萬元左右,比種玉米強多了。”當地麻農介紹,老祖宗的手藝,如今成了他們的“致富經”。
千年麻鄉,匠心不息。這束銀白色的植物纖維,編織的不僅是傳統的麻繩與麻布,更是一個鄉鎮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智慧。
現如今,盡管面臨種植規模縮減、勞動力外流等現實挑戰,白樂鎮始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將白麻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中,白樂鎮正用一株株挺立的白麻、一道道傳承的工序、一張張豐收的笑臉,繪就一幅跨越千年的金色豐收圖景。(劉柱 樊子良 茍海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