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沒有好山好水好風光,哪能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近年來,萬全區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區”戰略,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通過厚植生態優勢,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筑牢生態之基 繪就綠美畫卷
日前,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2023年10月及1至10月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排名情況,全省167個縣(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中,萬全區排名第7位。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使萬全區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時,也為全區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萬全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層層落實河長制、林長制,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高質量建設臥龍山森林公園,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深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進總投資1.89億元、全長約5.6公里的城西河河濱緩沖帶生態修復及人工濕地水質凈化項目,出重拳嚴打河道非法采砂,地表水水質持續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水源涵養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山青水綠、河暢景美成為常態。
聚集大氣治理關鍵環節,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注重精準精細發力,著力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取得突破。推動完成全區34465戶的氣代煤、電代煤改造任務和主城區2家熱力公司“煤改氣”工程,2023年6月,全區環境空氣質量考核在全省位列第一,取得全省6月“單項冠軍”。
作為省級林(草)長制改革示范點,萬全區著重在綠化美化質量提升、國家級森林城市鞏固提升等方面創新示范。目前,全區林地總面積達到104.4萬畝,林木綠化率達到60%,森林覆蓋率達到23.92%,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2.32%,實現造林數量和質量雙提升。結合“廊道綠化”工程,對現有鐵路、高速、國省干道、城鄉道路和主要河流兩側進行綠化提升,成功建成國家級森林鄉村4個、省級森林鄉村4個。充分利用城市“微空間”見縫插綠,加大口袋公園、公共綠地的投資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位。
發揮“風光”優勢 推動產業轉型
位于萬全區的張家口明陽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是新能源行業的領軍企業——明陽集團在全國布局的12大基地之一。基地著力建成集研發、實驗、制造、應用一體的產業示范區,打造華北地區最具競爭力的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同時為萬全區綠色發展賦能。
萬全區地理位置優越,風能資源豐富,北部風力廊道被國家權威機構測定為“發展風力發電最佳區”。近年來,風力發電產業在該區得到了迅猛發展,全區可再生能源已開發總容量37.88萬千瓦。2021年萬全區被國家能源局列為國家級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區,總投資2.09億元的整區屋頂分布式光伏國家級試點項目累計裝機618.25千瓦,總投資4.07億元、規劃裝機容量49.5兆瓦的博德玉龍風電場2022年成功實現并網發電,綠色產業轉型邁出堅實步伐。
深挖文旅資源 加速綠色發展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主干道的鋪設工作,工人們正在搶抓工期進行收尾作業。”在萬全右衛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區項目一期建設現場,負責人呂浩告訴記者,他們通過科學安排建設時序,精心組織施工,確保項目按期投入使用。而一些先前已經入駐的商戶正在加緊店內裝修。
萬全右衛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區項目于2021年啟動,共占地200畝。作為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重點項目,該項目采用磚木結構,空間布局沿襲原有的街巷肌理,著力還原右衛城歷史風貌。項目引進了百工坊、霓裳羽衣、食合苑、芙蓉華裳閣、涮坊等涵蓋非遺文化展示、民族服飾、美食餐飲、特色文創等多種業態的商戶,形成一店一色、一街一景的布局,打造餐飲、娛樂、文化、零售的新模式。
飽經歷史風霜的右衛城舊貌換新顏,以嶄新形象迎接八方來客,正是萬全區深挖文旅資源、加速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該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保護和傳承區域內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等生態和人文資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獨特魅力的旅游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資者。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為萬全區加快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萬全區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契機,全力推進“一核六園”建設工作,推進實施了萬全衛城保護與開發、林語山谷戲雪樂園、歡樂果親子農場等一批文旅精品項目,京張體育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同時,該區深入挖掘西北部特色生態旅游資源,持續完善基礎和配套服務,以榆林溝越野部落和歡樂果親子農場為示范點,挖掘各鄉鎮旅游資源,打造安家堡藥博園、洗馬林經書博物館、“慕野·星谷”露營基地、白龍洞越野露營基地等項目,建設黃鑾莊仙鑾水鄉、萬全鎮沙家莊紅色書屋等旅游示范點,持續辦好舊堡杏花節、洗馬林晾經節、安家堡神水節等節慶活動,實現從“點上發力”到串珠成鏈再到全面開花,真正把西北部打造成全區鄉村旅游的示范片區,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郝大釗 通訊員 羅納 李玉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