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強降雨天氣頻發,位于陽原縣境內的243省道天走線南山路段突降落石,一塊塊山石成了車輛前行的“攔路虎”,卻阻擋不了當地公路養護人員的“火速出擊”腳步。
7月27日凌晨,滂沱暴雨中傳來震耳轟鳴。陽原縣境內的243省道天走線南山路段突發山體滑坡,大量碎石混雜著泥土從山間落下,阻擋了道路。
“這段十余公里的山路,車流量大,進入雨季容易出現落石和塌方,作為養護工作人員,我們心里始終繃著一根弦。”陽原縣交通運輸局揣骨疃養護中心主任張海軍的話語里透著沉甸甸的責任感。接到大雨預警時,他和同事們在加強巡邏,可這場暴雨的猛烈程度,還是超出了預期。
清晨5點,南山路段被雨霧籠罩,能見度僅有兩米,車輛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事故。巡查到路邊出現落石,張海軍和養護中心其他4名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落石現場。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心頭一緊:一塊直徑超3米、重超10噸的巨石橫亙路中,路面上鋪滿了大大小小的落石,像是給道路蓋上了一層雜亂的“石毯”。
“快!設置警示標志!”張海軍一聲令下,大家迅速行動起來。就在這時,前方一輛私家車因路面濕滑打滑,車輪卡進了路邊的排水渠。“先幫車主把車弄出來!”張海軍說著,便帶頭沖了過去。大家齊心協力,終于把車抬了出來。來不及回應車主的感激,張海軍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又帶領大家奔向橫在路中間的巨石。
“鏟車鏟齒進不去,得先用鉤機炮錘破碎。”張海軍蹲在地上,用手指丈量著石縫寬度,眉頭緊鎖。等待機械的間隙,他決定不能浪費時間,“大家先用鐵鍬清理小塊積石!”5個人,5把鐵鍬,在雨霧彌漫的山路上,鐵鍬與石頭的撞擊聲此起彼伏,像是一首特殊的“戰歌”。
雨水順著他們的臉頰滑落,浸濕了衣服,可沒人顧得上擦一把。當鉤機和鏟車呼嘯而至時,5個人早已渾身濕透,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但他們沒有絲毫懈怠,立刻加入到破石工作中。鉤機的炮錘一次次砸向巨石,發出沉悶的響聲;鏟車則像一位勤勞的“搬運工”,一趟趟將破碎的落石清理到路邊。
不多時,一條可供車輛通行的車道清理出來了。可張海軍知道,戰斗還沒結束。這段路是個U型彎道,過往車輛被山體遮擋視線,很容易看不到路面上的工作人員,危險依然存在。“大家伙再加把勁,注意安全!”他的聲音在山間回蕩。大家再次拿起鐵鍬,金屬與巖石碰撞迸出的橘色火花,在雨霧中格外耀眼。
上午11時,陽光穿透云層,灑在這片剛剛經歷過“戰斗”的土地上。歷經6個小時的奮戰,南山路段恢復了暢通,路面上的障礙物被全部清理干凈,沖毀的土邊坡也回填完畢。看著重新變得整潔的道路,張海軍和同事們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
據了解,省道天走線陽原段,南接蔚縣,北連天鎮縣,這十余公里的山路,兩側山體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落石和塌方。每到雨季,養護人員們便開啟24小時巡查模式。
“保障群眾的出行安全,是我們的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陽原養護人用自己的堅守與擔當,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為人民群眾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記者 馬國萍 通訊員 仝輝 白日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