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日,陽原縣第三實驗小學學生分批踏上了兩條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明根脈的研學之旅,在陽原縣泥河灣研學基地與博創未來農耕研學基地,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
踏上泥河灣這片神奇的土地,學生們化身“小小考古學家”和“文明探索者”,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探秘“稀缺寶藏”, 親眼見證人類起源的證據,民族自豪感與敬畏之心在心中升騰。巧手“創意融合”,將古老的文明元素融入手工創作,文化認同感在指尖的創造中悄然萌芽。實踐“化石復刻”, 一絲不茍地進行化石復刻,科學求真的嚴謹態度在實踐中得以培養。穿越“時空長廊”,借助可視化技術,直觀感受生命演化的磅礴畫卷,唯物史觀與辯證思維得到生動啟蒙。解碼“地層奧秘”,學習規范記錄地層信息,體驗考古工作的艱辛與精確。
在博創未來農耕研學基地,他們腳踩泥土,手捧五谷,體驗了一場充滿汗水與芬芳的“勞動思政課”。解碼“節氣農諺”:聆聽“24節氣里的農事”智慧,了解“種子五谷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與自然規律的神奇,對糧食的來之不易有了切身體會。品味“匠心非遺”,親手參與制作山藥粉,從原料到成品,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時,那份對家鄉風物的熱愛、對傳統技藝的敬意、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溢于言表。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透物見人”的考古邏輯,讓孩子們理解了人類社會的源遠流長與生生不息;多學科交叉的探究方法,點燃了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文化遺產保護的嚴謹要求,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守護文明根脈的責任種子。在田野里,勞動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揮動農具的艱辛,讓孩子們懂得了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果實;節氣智慧的學習,讓他們理解了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哲理;非遺的創作與體驗,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自覺。行走的課堂帶來的思考與成長仍在延續,融合了“溯源”與“躬耕”,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勞動觀念、文化自信的種子。(蘇麗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