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家里有人嗎……”11月25日9時,在宣化河子西鄉一村內,陳海龍敲了敲一戶村民的大鐵門,又不自主地搓了搓戴著橡膠手套、凍得有些麻木的雙手。雖然此時不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但哈口氣依舊冒著“白煙”。這是今天他和流調隊員們走訪的的第四戶人家。 “哪缺人手,我必須第一時間過去補位,確保防守到位。”有著20多年警齡的陳海龍現任宣化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從國慶節第一天早晨,他接到單位指示后,便穿起防護服,投入到緊張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而在前幾天,他剛跨越四省七市,忙乎著辦理電詐案件。“這是一場和時間、病毒的賽跑,我們必須全力以赴”自參加流調工作以來,陳海龍忙的時候,一天只能休息四五個小時。電話流調是最常見的,拿著電話,耐心地詢問著每位被流調人員的身份信息、現住址、接觸人員、接觸方式等,幾天下來,連續高強度的電話流調,他的聲音沙啞了……
流調工作紛繁復雜,除了本人的回憶口述,還需要現場調查核實,以及公共視頻和大數據信息的相互補充、印證。對于陳海龍來說,24小時待命、隨時出發是工作常態。“那幾天,有時候做夢,都能夢到我們流調的情景……”陳海龍說。
一天,因前夜工作到深夜,僅僅睡了4個小時的陳海龍感覺身體不適,接到防疫部門電話后,他又條件反射般地抓起桌子上的一塊面包塞進嘴里,迅速地奔出宿舍。當日中午時分,剛做完一戶流調,陳海龍一下子暈倒在單元樓前。隊友們慌忙聯系醫院,而片刻緩過來的他告訴大伙,沒啥事,有點累了。大家讓他回家歇息,他卻說,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能扛住。 當日下午,他返回崗位。流調工作中,查看視頻也是個重要環節,有時好幾個小時盯在屏幕前,陳海龍眼睛發紅,流淚。后來他就滴點眼藥緩解緩解。“這兩個月,眼藥也用了好幾瓶子吧。”“嗯嗯嗯……” 同事一說起這,他就會笑笑支開話題。在陳海龍看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每一個流調員就是一個偵察兵,數據結果既要速度快,又要精準度高,因為這個環節直接影響著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而且,因為被流調的可能是患者,也可能是密接者,保護好自己和隊友們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外出進行現場流調的時候,龍哥總是沖到最前面,一遍遍檢查我們的防護服是否穿戴規范,并會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流調隊隊員閆亞旭說。 因為流調任務重,很多時候外出流調,他們吃飯趕不上正點。一次,一位居民從家里提出了半袋子剛煮的雞蛋。“你們挺辛苦,加點熱量……”寥寥數語,也沒容他們推辭,扭頭就走了,這暖心之舉讓陳海龍和“隊友”們很是感動。在流調過程中,大多數人都積極配合,但也有人提出一些要求。對此,陳海龍總是耐心做工作,取得理解。為了方便工作,陳海龍專門申請了一個公用微信號,微信號的圖像就是“醫生和警察”,被流調者加入后,方便填寫相關信息。“這樣識別度高一些,還容易取得群眾信任”。“赤子在外最牽掛母親心。”陳海龍的母親一兩天給他打個電話問平安。“二老都有基礎病,去年還做了手術,我也知道他們需要我,可父母從來不說別的,只是叮囑我要照顧好自己,好好工作,這更讓我心中有愧…… ”同樣,對于妻子和女兒,陳海龍言語中飽含歉意。
作為一名干警,陳海龍時時刻刻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是偵查打擊犯罪,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一名流調參與者,他明白早一分鐘排除隱患,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就是最大的責任。(記者 王浩 王奮勇 高佳琪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