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走進康保縣康保鎮五百頃村,一排排溫室大棚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掀開門簾,暖意伴著清香撲面而來,棚里兩米高的番茄秧整齊排列,枝葉間綴滿紅潤飽滿的果實。這些看似普通的小番茄,正成為帶動全村發展的“金果子”,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紅利。

過去的五百頃村,以牛羊養殖和莜麥、土豆種植為主要產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村集體沒有自主產業,無法示范帶動,村民對新技術、新品種既不敢試也不會種,陷入了發展困境。”省稅務局駐五百頃村第一書記庫振偉回憶說。
2024年,面對挑戰,省稅務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沒有“等靠要”,積極想辦法、謀思路,主動破局。他們多次組織研討,深入走訪12個種植基地,訪談9位種植戶,最終將目光鎖定在高端番茄產業上。
經市場調研發現,城市消費升級催生了對高端番茄的巨大需求,精品番茄在一線及省會等城市售價可達普通番茄的3倍-5倍。而五百頃村獨特的沙質土壤、1450米海拔形成的晝夜溫差,以及充足的有機肥源,為優質番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邀請有關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村集體決定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差異化發展路線,先建5個半畝試驗大棚進行探索。
當年,依托省稅務局8萬元幫扶資金,村里盤活了閑置20多年的校舍用地,5個鋼架大棚拔地而起,開啟高端番茄試驗種植。
在這里,熊蜂在棚內穿梭自然授粉,替代了人工激素;本地羊糞與“青稞”發酵成有機肥,滋養著土壤;滴灌系統實現精準水肥,“單稈整枝+定量留果”技術讓養分發揮最大效益。科學的管理和技術結出碩果:秧棵高達2米,根系深扎2尺,產出的番茄糖度穩定在7-10之間,形成了獨特的“黃金酸甜比”。
首批產出的番茄果形圓潤、沙瓤多汁,一上市就憑借良好口感贏得市場青睞。據了解,畝產約6000斤,利潤近3萬元,實現了“口碑+效益”雙豐收。
初戰告捷后,村里信心倍增。今年,村里申請50萬元縣銜接資金,將種植規模擴至9畝,并引進了糖度更高、更耐儲運的“高糖千度”品種。同時,通過“階段性控水”等技術升級,進一步濃縮糖分和營養,果實糖度最高達13,番茄紅素和維C含量顯著提升。
“這是真正的綠色天然味道,一吃就知道!”石家莊的蔬菜經銷商趙老板慕名而來,品嘗后贊不絕口。經銷商和消費者的認可,是對品質最好的證明,產品回購率高達70%。
同時,五百頃村積極擁抱新媒體,通過“駐村第一書記代言”“村書記講西紅柿”等線上直播和宣傳,讓這顆顆壩上番茄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小番茄逐漸發展成大產業,效益也逐漸多元顯現。”村支書白士珍介紹說,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番茄種植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激活了“造血”功能;培育了本土人才,從建棚到管理,村民在實干中成長為技術能手,降低了外部依賴成本,激活了內生動力;拓寬了增收渠道,形成了“土地流轉有租金、大棚務工有薪金、集體有效益有反哺”的共富模式。
展望未來,白士珍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申請番茄有機認證,建立數字化溯源體系,打造高端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讓顆顆小番茄映紅鄉村振興路,映紅村民幸福生活。”(朱晨暉 劉雅軒 王雯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