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家口康保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區——怡安康城社區,嶄新明亮的居民樓在陽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寬敞明亮的文化廣場上,鍛煉健身的老人、嬉鬧玩耍的孩童,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交織出一幅美好溫馨的生活畫面。
怡安康城社區是康保縣近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精心打造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占地面積543畝,共安置了95個村的7161戶村民約20110人,是河北省最大的縣城集中安置區,被評為“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
“我們每天都在美麗的社區院里扭一扭,從鄉下搬進縣城住進這新房后,生活和心情都越來越好了!”在怡安康城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正在排練節目的李萍告訴記者,“過去我們怡安社區秧歌隊就3、5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數十人了。”
55歲的張憲花過去住在李家地鎮西灘村,住的是幾十年的老舊房屋,每逢下雨天,屋外下雨屋內漏。村里的干部幫忙修補加固過幾次,無奈房子太老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蓋新房倒是好,可像他們這樣靠天吃飯的莊稼戶,別說積蓄了,要是碰上氣候不好的年份,糧食減產,生活都很困難。當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告訴了張憲花國家出臺的易地搬遷好政策后,她立即紅了眼眶。
搬遷的那一天,張憲花和丈夫激動地熱淚盈眶。他們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樓房,看著屋里的新電視、新家具、新臥室,心情無比激動。更讓他們感動的是,政府不僅讓他們住上了新房,連他們未來的生計也做了安排,社區為張憲花安排了保潔員的崗位,每月工資就有1000多,為她的丈夫安排在附近經濟開發區上班,每月能掙到4000多。張憲花感慨地說:“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使我們告別了窮鄉僻壤,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可殷實多了。感謝新時代黨的好政策,感謝為我們一家忙碌的工作人員!”
張萬兵一家原居住在土城子鎮小七頂村,因為妻子肢體殘疾,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據。張萬兵聽說搬遷政策后一直很惆悵、迷茫:“搬到城里環境肯定變好了,但我們過去靠土地,以后靠啥吃飯呢?”鄉鎮駐社區的包聯干部得知了張萬兵的顧慮,提前就為他們安排了工作。
2019年10月,張萬兵一家喜遷新居,隨后,妻子被安排到社區編織廠工作,月收入800元,張萬兵務工,每月可以掙到3000元工資。社區還為他們夫妻倆安排了公益崗,每人每月還可以拿到崗位工資500元。“我們現在的收入不僅比過去高,還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一下就提高了,現在親戚們來做客,都是贊嘆和羨慕,都說現在國家的政策就是好。”張萬兵自豪地說。
“我們社區黨支部的服務特別貼心,老伴小兒麻痹不能走,我有高血壓且腿腳不便,社區不僅給我們配了家庭醫生,還在我們的手機上設置了通訊錄大A置頂,有個頭疼腦熱的,我們一下子就能找到他們的電話,24小時為我們提供服務,真是太好了。”談起社區服務工作,61歲的李凱很滿意。
農民進了城,組織不能松。康保縣委及早謀劃,構建起“全面覆蓋、網格到底、責任到人”的社區管理網和便民服務網。“我們整個社區分了8個區域,每個區域成立了1個黨總支,同時配套成立一個居委會,黨工委下設8個黨總支24個黨支部,84個樓棟黨小組,形成黨工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選配樓棟長95名、單元長282名,建立起管委會—居委會—樓長—單元長四級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怡安康城社區管委會主任趙粉霞向記者介紹。
為了方便易地搬遷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在社區黨支部的引領下,社區立足搬遷群眾的需求,精準掌握搬遷人口去向、就業、收入等情況,設立就業、醫療、便民、物業四個服務中心,讓社區群眾生活在清潔優美環境的基礎上,同時享受就近就學、就醫、就業等便利條件,真正實現“搬遷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讓安置區群眾搬進新房子,人人有活干、收入有保障,“安居”又“樂業”。真正把群眾急難愁盼解決在了家門口。(記者 孫琪然 通訊員 劉雅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