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寫振興 “果”然精彩
近年來,康保縣屯墾鎮立足冷涼氣候、土壤肥沃等資源稟賦,以發展蔬果種植為突破口,通過培育特色品種、優化種植模式、完善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如今,大棚里的“增收果”和田間的“致富菜”持續釋放效益,不僅成為農民增收“錢袋子”,更成為鄉村發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農業振興之路。
在四棚村生態采摘園,18座標準化大棚整齊排布。走進棚內,清甜果香撲鼻而來,網紋甜瓜紋路均勻,哈密瓜色澤金黃,小黃瓜翠綠脆嫩,金珠柿綴滿枝頭如串串小紅燈籠。這些特色蔬果不僅俏銷本地市場,更吸引縣城及周邊市民專程觀光采摘。“自7月初進入采摘期以來,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來,周末高峰期日均接待近百人。”采摘園工作人員介紹。
為做強生態采摘品牌,該采摘園在品種篩選與種植管理上層層把關。一方面引進“蜜寶”甜瓜、“玉女”小黃瓜等10余個優質品種,另一方面全程實施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通過有機肥培肥土壤、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保障果蔬品質與口感。采摘園還帶動20余名本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負責果蔬管護、游客接待等工作,人均月收入達3600元,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
距四棚村不遠處的邊家營村,百畝菜花基地迎來豐收。青綠色的菜花在田間連片鋪開,幾十名務工人員穿梭其間,熟練收割、裝筐,再由運輸車送往地頭分揀點。“康保冷涼氣候特別適合菜花生長,晝夜溫差大讓菜花口感清甜、纖維少,加上土壤無污染,品質在市場很有競爭力。”種植戶說。今年基地流轉200余畝農戶土地種菜花,畝產超5000斤,已接到北京、山東等地客商及周邊超市、冷庫直供訂單,收購價穩定在每斤2.1元,經濟效益可觀。
據了解,為保障菜花穩產穩收,當地邀請農技專家定期下鄉,手把手教農戶掌握合理密植、科學水肥調控等技術;針對夏季多雨天氣,及時指導疏通田間排水溝,有效防范澇害。今年以來,菜花種植產業已帶動周邊50余名村民短期靈活就業,人均務工收入超8000元。
六棚村1500畝貝貝南瓜種植基地,是屯墾鎮探索耐旱作物種植的成功范例。過去,當地因水資源短缺,高耗水作物種植受限。今年年初,康保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深入調研,結合沙質透氣土壤特性,選定耐旱、耐儲存、市場需求大的貝貝南瓜為主打作物。工作組引入滴灌節水系統,邀請農技專家開展3場專題培訓,指導農戶調試設備、精準控肥控水。同時推廣壟覆膜技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形成“滴灌+覆膜”雙重保墑模式。目前,貝貝南瓜成熟,農戶們挎筐穿梭田埂,有序采摘、分揀、裝袋,滿臉豐收喜悅。據了解,村里的貝貝南瓜全部訂單外銷,畝收益約4000元,有效帶動村集體和農戶增收。
東井子村的設施農業,同樣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該村盤活村集體閑置土地,建成108座春秋棚,主要種植架豆、草莓番茄等蔬菜,既注重“錯峰上市”搶占市場,又保障“本地供應”滿足周邊需求。
今年夏季,東井子村大棚種植的草莓番茄豐收,果實色澤鮮亮、酸甜適口,深受市場青睞。“我把家里15畝地流轉給合作社,平時在大棚打工,每月掙3000元,比自己種地劃算多了。”村民韓春明笑著說。該村大棚產業已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村集體年增收超5萬元。
發展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下一步,屯墾鎮將持續加大設施蔬果產業扶持力度,致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持續動力。(朱晨暉 通訊員 劉雅軒 李建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