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以“農家話”解百姓煩心事
7月19日晚7點,懷安縣左衛鎮中果園村委會的活動室內逐漸熱鬧起來,20多位村民擠在亮如白晝的活動室里,圍著懷安縣法院庭長劉玉川。窗外雨勢漸猛,屋內授課聲、咨詢聲卻愈發熱烈。這場冒雨開辦的“法治夜校”,成了村民們最解渴的“充電課”。
這是張家口法院系統“燈火里的法治課堂”系列活動的生動縮影。自7月19日啟動以來,29支法官小分隊深入對口幫扶村,用村民聽得懂的鄉音土語,把法律條文變成“農家話”,讓法治精神如星火燎原,照亮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法治夜校受到幫扶村群眾的由衷歡迎和熱情參與。在多個村莊的課堂上,村民就彩禮返還、遺產繼承、離婚房屋分割等現實困擾向法官尋求專業指導,困擾多時的法律疑云在法官細致講解下逐漸明朗。一位參與活動的村民由衷感嘆:“白天忙農活,晚上能在家門口聽法官講法,講的都是咱老百姓身邊事、煩心事,這燈真是點在了心坎上!”這心聲代表了眾多受益村民的共同感受——法治夜校不僅傳授了知識,更傳遞了司法為民的溫度,讓法治真正成為可感可觸的守護力量。
普法:沉下去送精準服務
“在鄉村振興關鍵階段,法治是鄉村善治的基石。這燈火,既照亮治理路徑,更如燎原星火,驅散蒙昧,溫暖人心。”7月19日,在“燈火里的法治課堂”啟動儀式上,市中院常務副院長趙云峰道出了活動目的。
“燈火里的法治課堂”的生命力在于“下沉”與“精準”。骨干法官盡數下沉,將專業司法服務延伸至鄉村最末梢,把“最后一公里”變為“貼心零距離”。全市兩級法院遴選出專業法官,深入對口幫扶村,利用村民夜晚農閑的“黃金時間”,把服務送到家門口。
趙云峰介紹:“我們要求法官課前必須充分調研,摸清幫扶村最突出的法律痛點;課上要用鄉親們聽得懂的大白話、身邊看得見的實在案,把法條講透,把道理說清,讓法治思維可感可觸。”
要求化作了課堂上的生動實踐。在蔚縣永安疃村,村民方某向法官咨詢著困擾他三年的煩心事——2022年給同村人借了三萬元打工款,沒打借條,如今對方不認賬。“當時就想著都是鄉里鄉親,哪用得著寫那玩意兒?”方某在人群里搓著手,局促地手心冒汗,互動環節,他鼓足勇氣站起來提問。話音剛落,市中院法官趙洲就拿著話筒走下臺:“老哥您別急,雖然沒借條,但微信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知情人證言都能當證據。我們法官近期去村里駐點,幫您整理材料。”這番話讓方某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他緊緊握住趙洲的手:“法官幾句話點醒了俺,也給了俺依法辦事的底氣!”
構建:讓法治成為鄉村善治的根基
因為專業和實用,“燈火里的法治課堂”甫一亮相,便成為村民心頭一束暖光。在永安疃村,村書記看著熱鬧的場景感嘆:“村里今天來了50多人,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有抱著娃的媳婦,這熱度可不常見。”
而市中院“燈火里的法治課堂”想打造的遠非一時熱鬧。它緊扣農時農事,利用夜晚閑暇將司法服務精準滴灌至田間地頭,在潤物無聲中提升村民法治素養與依法維權能力。
市中院計劃把這一課堂打造成鄉土法語的溫度課堂。活動設置了不同主題:第一期直面婚姻家事彩禮糾紛,法官以《民法典》為據,將法律術語揉碎掰開;第二期聚焦農民工外出務工陷阱與保險合同盲區,法官用真實案例敲響警鐘;第三期突出守護綠水青山,水源地保護法規以通俗圖解入腦入心……
法治星火,雖起于微末,終將成燎原之勢。活動開展以來,29個幫扶村已收集村民訴求200余條,現場解答183條。趙云峰表示:“法治夜校是法院系統延伸司法服務觸角、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務實之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提升鄉村法治化水平與村民依法維權能力,讓法治精神在鄉村扎根。”(記者 李穎 通訊員 李文江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